正確認識A股市場的上漲行情:有望演繹超級慢牛
- 發佈時間:2014-09-06 11:40:1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斌
牛市聲音佔上風
一週之前,許多人還在爭論牛市的可能性,經過本週市場一步步逼空,不僅普通投資者聽到了牛市隆隆的腳步聲,而且接受採訪的分析人士也認為,現在已經不是有沒有牛市的問題,而是大牛還是小牛、長牛還是短牛的問題。
本輪行情2000點起步,在穩增長政策下,7月底以八連陽完成了第一波上攻。此後,上證指數在2200點附近進行了一個月的強勢整理,但大盤橫而不跌,多空處於膠著狀態。不少市場人士發出警告:經過了200點的反彈後,股市再次來到了十字路口。可是,對於被熊市壓抑了7年的股民而言,200點的反彈幅度顯然不能滿足他們對牛市的渴望。
8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股指意外發起第二波上攻,中秋假期前以六連陽完美收官,並穩站在2300點之上。可以説這是人心思漲、眾望所歸。仔細分析,第二波上漲的核心推動因素是改革,顯然比上一波行情來得更猛烈,形態上已經確認行情由反彈演變成反轉。從A股歷史經驗看,在改革驅動下,制度性紅利釋放很可能引爆A股一次大級別行情。上漲的邏輯是,此輪央企國資改革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並且其路徑也逐漸清晰,相關股票大都是前期未動藍籌股,這次有望迎來超額回報時期。
新牛市新在哪
之所以A股走勢反反覆復,是因為市場對本輪行情性質認識存在分歧。有人把本輪反彈看成是穩增長政策加碼,那麼在二季度經濟企穩初現曙光下,肯定是政策效應減弱,無法將反彈演繹成反轉;也有人把行情發動背景看成是經濟轉型,但事實上由轉型帶來的結構性行情,即“大盤股搭臺,小盤股唱戲”已經上演了兩年,有代表性的創業板指數仍在歷史高位徘徊,行情深化難以為繼。只有把行情定性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才可能將行情演繹成一輪空前制度紅利釋放的新牛市。新牛市,新在哪?至少有以下幾點:
其一,對股市前所未有的信心。每一輪牛市啟動都離不開制度紅利的釋放。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發出改革的最強音,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之大、目標之明、措施之實,史無前例。與此同時,投資者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新一輪改革開放也充滿信心。加之政策利好頻出,貨幣總量寬鬆、資金成本下降、微刺激力度加強、央企國資改革步伐加快以及股市相對較低的估值水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為牛市的到來提供了潛在的動力。
其二,對市場利空的理性反應。儘管近期不斷有利空傳出,但是都很快被市場消化。譬如7月份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比6月份出現大幅下降,8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比7月份大幅下滑,7~8月房地産銷量陰晴不定等,但股市的反應都是在數據公佈當天震蕩回升。投資者顯然更關注國務院反覆強調降低融資成本、央行對棚戶區改造提供1萬億元的低息抵押貸款等利好。這種對利空的理性反應,通常是牛市來臨的先兆。譬如,降低融資成本最好的方式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在企業的所有融資行為中,股權融資無疑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果想要解決企業的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也就是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是繞不開的道路。但前提是要採取積極的股市政策,先把股市搞活搞好。
其三,經受住新股發行考驗。滬深市場已經有3批新股發行其中2批已經上市,A股不僅面對打新、炒新造成的資金分流衝擊,還要面對喜新厭舊的股市文化對老股的衝擊。一般來説,只要市場能頂住,衝擊力就逐漸減弱,反過來可能産生一波上漲行情,畢竟新股發行上市也為股市帶來新資金、新股民、新題材。這也是可能産生一波新行情甚至新牛市的新環境。
其四,股市新思維碰撞。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近日表示,資本市場各項改革措施的效果開始逐步顯現,下半年的任務之一就是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
註冊制改革後監管部門和發審委將只對發行申請文件和資訊披露內容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核,不判斷發行人的持續盈利能力和投資價值,改由投資者和市場自主判斷。
A股有望演繹超級慢牛
與美國為代表的國際成熟市場比較,A股始終沒有擺脫牛短熊長命運。滬港通開啟了A股和國際市場直接對接的通道。投資者寄望滬港通開啟股市的新時代。
當前,滬港通動向成為資本市場的關注熱點。一方面,海外人民幣資金開始“屯兵備戰”。 7月香港人民幣存款增加1.2%,至9368億元人民幣,結束連續2個月的減少。7月開始美元對港元多次觸及7.75,香港金管局也不得不多次入市干預;與此同時,人民幣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升值走勢。據瑞銀估算,海外投資者理論上可持有的股票市值高達9000億元。
另一方面,A股大資金加速進場。據中登公司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兩市共增加了1128戶超億元級別資産賬戶,其中僅7月一個月就有386個超億元級賬戶出現,也就是説有超三分之一的“超級大戶”是在7月份入場。雖然這其中有一些是來自大小非減持,但也可以明顯看出産業資本及個人超級大戶源源不斷在進場的事實。
滬港通包括滬股通和港股通雙向流動。在試點初期,滬股通的股票範圍是上證180與上證380的成分股,即滬港通初級階段的投資標局限于藍籌股,以及上交所上市的A+H股。這種設計與國際投資人的風格是相通的。成熟的國際機構投資者隨滬股通進入A股市場,一定是從全球配置的角度、從A股市場和其他股市價值比較角度出發,以相對長期持有的方式投資于藍籌股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近年來的投資風格十分清楚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投資理念與國際接軌,最終將體現在滬港通後外資對A股藍籌有更大定價權上。境外資金持倉市值增加到全部A股流動市值的近10%,就具有明顯價格影響力;而當進入A股的國際資金佔比達到A股實際流通市值20%甚至1/3後,就會成為該市場重要組成部分,投資理念將與國際成熟股市更接近。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現金分紅等將成為主流投資理念,而炒新、炒小、惡炒、短炒的投機行為將逐漸被市場主流所遺棄。可以預見,金融開放政策必將成為A股步入長期慢牛的重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