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遭遇"用工荒":結構性矛盾困局怎麼破
- 發佈時間:2014-08-13 09:29:05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姚慧婷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同比多增12萬人,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8%,與一季度持平,上半年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但是,技能勞動者數量只佔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數量更是只佔5%,技能勞動者總量嚴重不足。
“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並將長期存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對此表示,“一些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部分企業招工難、技術工人短缺等現象都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體現。”
困局因何存在,出路又在哪?
上半年多地遭遇“用工荒”
一家位於中關村的餐館門上貼著一張招聘啟事——“包食宿,月薪3000元至4000元”。餐館負責人李先生告訴記者,因為餐館要開分店,需要大量的服務員,而且對學歷要求不高,踏實肯幹就行。“所有員工享受五險一金,過生日有禮金和禮品,春節中秋發紅包,工齡滿兩年的員工,還能休年假,並且天數隨工齡遞增。”但李先生説,“啟事貼了有些日子了,應聘者卻不多。”
據山東、廣東、浙江等全國多地發佈的上半年就業形勢分析報告顯示,重點監測企業用工缺口均有所增大。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傳統製造類和一些服務類的企業裏,“招工難”與“用工荒”表現得更加突出。據山東省人社廳介紹,山東省二季度用工缺口達26.3萬人,同比增加64.6%。廣東省人社廳統計測算,二季度廣東企業缺工30萬至40萬人,用工缺口數佔在崗總人數的6.3%。
而在浙江寧波,重點監測企業上半年用工需求同比減少了25%。據了解,受複雜經濟形勢影響,寧波工業經濟增速趨緩,效益下降,監測企業職工同比有所下降,訂單增長或持平的工業企業數量減少,企業的用工需求縮小。同時,效益下降加快了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寧波不少企業開始注重“機器換人”。
“在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國總的勞動力規模都會保持在8億以上,就業總量壓力會長期存在。與此同時,勞動力供求不匹配的矛盾也相當突出。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的現象凸顯。”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指出。
技能勞動者缺口明顯加大
對於多地出現的“用工荒”,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表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勞動力供求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二是合同短期化導致的勞動關係不穩定也加劇了“招工難”。
“用工荒”問題凸顯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匹配度的巨大差距。特別是技能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求缺口明顯加大,此類勞動者的市場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從2003年起一直保持在年均1.5比1以上,而近年年均比率已超過2比1的水準。
“中國仍處於工業化階段,這個過程中需要普通勞動力的比重大於知識型人才。現在每年大學畢業生約700萬人,中專、技校、初中、高中畢業之後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有700萬人左右,剩下的1000萬餘人,就是軍隊轉業人員、下崗失業需要再就業的人員和登記失業的人員。這樣的勞動力結構與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極不匹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説。
企業用工成本的承受力與勞動者高期望值的矛盾,是導致招工難與就業難“兩難並行”的重要因素。業內人士指出,正是由於供求雙方的差距不斷擴大,造成企業招工難、留人難的問題不斷增多。同時,由於農業稅的免除,加上各項補貼、新農保、新農合等政策影響,農民的生存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許多農民外出打工的動力。
“招工難”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中低端加工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用人比重一直維持在六成以上,佔新生勞動力近一半的大學生根本無法與市場六成以上的中低端需求相對接。許多企業提出急需招收中高層的技術技能人才,但都反映大學畢業生學歷越高越不適用。
“長期以來的産業結構、地區結構、企業主結構已不能適應當今的需要。”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劉福垣指出,“靠低素質的體力勞動來拼資源、拼人口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認為,企業必須積極進行産業升級轉型,生産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産品,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從而降低勞務需求,緩解用工壓力。
人社部表示,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是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實現生活改善最現實的途徑。“目前我國農民工中接受過職業培訓的還不到三分之一,缺乏技能成了他們融入城市、成為新型産業工人的主要障礙。未來一定要加強對農村新成長勞動力的職業教育和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把農民工打造成一支高素質的産業工人隊伍。”李忠説。
對於企業來説,“招工難”也倒逼其自身的轉型升級。有關專家認為,企業應主動謀求技術革新和結構轉型。通過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引進和使用科技含量高和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産設備,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産業發展,從而降低對勞務的需求,緩解用工壓力。
此外,要進一步穩固勞動關係,讓農民工有穩定的就業,同時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升公共服務水準,讓勞動者享受到同樣的公共服務,能讓農民工留得住,並在企業和城市得到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