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英國多位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將持續穩定增長

  • 發佈時間:2015-06-08 05:45: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蔣華棟  責任編輯:張少雷

  近期,中國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公佈之後,國際社會各式各樣的分析和評估也陸續出爐。中國經濟進入“穩速提質”的新常態後,外界對中國房地産市場、債務問題頗多議論。不過,在《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中,英國多位經濟學家仍然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認為中國經濟有足夠的底氣應對各種挑戰和問題,未來將持續穩定增長

  客觀看待中國經濟增速

  接受記者採訪時,英國多位專家學者以更為專業且客觀的視角來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的降速和未來發展趨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專注中國金融研究的薄宏教授認為,從歷史上看,每當中國經濟出現波動的時候,關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論調幾乎都會出現,但中國經濟卻會通過自身的發展一次次地修正這種論調。在那些失實預測和評估的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與西方模式的不同。英國官方智囊——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喬納森·博特斯表示,當前,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框架主要基於西方經濟體的運作模式,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測基礎主要源於過去數百年的西方經濟歷史。然而,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無論速度還是模式都是西方經濟史上所不曾出現過的。因此,基於過去西方的歷史與經驗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勢作出評估,這本身就不嚴謹並存在不確定性。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速的下調,英國學者普遍認為,這更加符合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規律。就外部環境而言,英國杜倫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張志楷教授表示,當前除英國和德國之外的歐洲經濟一直處於危機邊緣,美國經濟也尚未回歸正常狀態,中國經濟增速的下調與全球經濟環境相符。諾丁漢大學中國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學教授姚樹潔也表示,在當前發達經濟體總體低迷、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出現“硬著陸”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速已經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姚樹潔認為,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狀態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慢能夠倒逼産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同時也有利於改善自然環境、降低單位産出的污染程度,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雖然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了,但是就業情況依舊保持穩定,工人收入、居民收入增速與GDP同步,農村和中西部經濟增長和收入也得到了提高,這有利於縮小收入分配差別,促進國內消費在經濟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談及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動力和趨勢,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學者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經濟的提升和拉動上。英國帝國理工金融分析中心負責人富蘭克林·艾倫表示,中國近年來展示了其在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領域的先進之處。在當前大量外部經濟體急需基礎設施投資的情況下,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技術和經驗優勢將在未來“一帶一路”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動力。

  從微觀理解中國經濟韌性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硬著陸”、中國房地産市場未來是否會出現危機、中國産業結構能否如願在國際産業分工鏈條中再上臺階,是各方關注的重點。對此,富蘭克林·艾倫認為,要真正理解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韌性和潛力,不宜單純從宏觀數據入手,還應該關注微觀層面的發展趨勢。

  艾倫認為,當前微觀層面的觀察顯示,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中國政府正在進一步疏通和改良微觀層面的金融“毛細血管”,微觀層面環境的改善將推動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看,微觀層面的案例和數據都顯示,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的説法是片面的。

  艾倫坦言,當前幾乎各大央行都在實施低息政策。在這一寬鬆環境下,英國和其他成熟經濟體的房地産市場也存在價格高企和資産泡沫問題。中國房地産市場確實存在存量超過正常區間上限的問題。然而,理解和解決這一問題仍離不開微觀層面。艾倫認為,在此前一段時期內,高儲蓄率的中國消費者雖有資産保值需求,但金融産品相對稀缺,因此,房産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投資産品的角色。隨著中國政府推動的金融體系改革不斷深化,金融市場競爭性持續加強和市場産品不斷豐富,將引導居民的投資需求轉向。同時,中國政府也已出臺了一系列市場審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投機的需求。因此,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消化,中國房地産市場將回歸真實的市場格局,維持健康良性發展。

  對於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實現産業結構提質的前景,艾倫表示,當前中國內部産業集群確實在發生轉移,此前在東部地區的産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理解這一産業轉型,需要認識到,經歷了過去30年的發展後,中國已經建立了巨大的內部市場,有能力在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實現內生增長。同時還要認識到,這並非單純的産業轉移,各地高新産業的集聚和發展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技術研發和高等教育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還不斷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歸,這將在未來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和産業結構向國際分工鏈條上游發展。

  應對發展瓶頸底氣足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房地産市場未來將出現足以嚴重傷害實體經濟的發展危機”的論調就頻頻出現在外界對中國市場的預測之中。倫敦大學金融學教授烏爾裏希·弗裏茨認為,當前中國房地産市場確實存在因實際購買力不足而産生的供需差距。究其原因,姚樹潔認為,與其他行業一樣,中國房地産市場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必然會帶來一定的結構性供需矛盾。

  大部分受訪專家與弗裏茨教授觀點一致,中國房地産業存在的問題並不足以在未來導致整個行業的“崩盤”。龐大的住房需求這一基本面因素之外,學者們普遍認為,政府在金融領域的改革、在社會福利領域的投資,以及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都將有助於中國房地産市場儘快“消腫”。姚樹潔認為,城鎮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強烈,中國城鎮化的速度當前也沒有減弱。在這一需求基礎上,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上升,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結構性過剩將得到消化。

  債務問題也是外界評估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專家們表示,中國在過去10年內債務總量確實快速增加,然而,據此預測中國經濟存在債務危機的判斷是片面的。從政府的應對能力看,喬納森·博特斯表示,中國的債務問題迥異於西方經濟體,未來的發展需要中國政府巧妙的政策設計和運用政策資源。牛津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約翰·奈特表示,中國政府擁有充分的政策空間和資源來處理這一問題。以往,中國政府曾成功地解決了國有銀行和企業的不良貸款問題。雖然當前的金融環境要比此前更為複雜,但中央政府還是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政策資源。

  英國對於中國政府應對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信心,在金融投資界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英國長期關注中國市場的霸菱資産管理公司亞洲區負責人羅瑩表示,在投資者看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意味著未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財政政策方面,中央政府有著大量的財政空間來對衝地方政府債務;在貨幣政策方面,短期內中性或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能夠維持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正在建立更為多元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將更有利於資本配置。此外,在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加持續穩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