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安倍勝選並非“安倍經濟學”勝利

  • 發佈時間:2014-12-26 01:05: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吳青  責任編輯:王斌

  日本國會參眾兩院24日舉行首相指名選舉,執政黨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當選日本第97任首相。這是安倍第三次當選日本首相,但安倍的勝選並非是“安倍經濟學”的勝利。

  安倍一手力推的“安倍經濟學”在2014年負面效應盡顯,民眾最為關心的日本經濟陷入連續衰退。不管是選舉之前,還是選舉之後,國際社會和日本民眾對於“安倍經濟學”很少有著正面的評價。

  執政黨獲勝的第一大原因是,安倍突然解散眾議院,使得在野黨沒有做好充分的選舉準備。第二個原因是,民眾對第一大在野黨民主黨尚未恢復信任。因此,三分之二的席位,毫無懸念的連任,在更大程度上體現的是日本政治的乏力。12月11日,日本共同社公佈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日本民眾對於“安倍經濟學”不予肯定的比例達到了51%,超過半數;給予肯定的比例為37.1%。安倍內閣的支援率為48.7%,不支援率為41.1%。可見,“安倍經濟學”確未獲得民心。

  事實上,“安倍經濟學”存在著內生性的深刻矛盾。安倍將其經濟刺激計劃比喻為“三支箭”,應當是來源於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三矢之訓”傳説,講述的是地方大名毛利元就教導自己的三個兒子要同心協力的故事。“安倍經濟學”的第一支箭,是讓日本央行配合發鈔票,通過日元貶值,創造通脹;第二支箭,是大規模增加政府財政支出,由政府發國債,央行印錢去買,政府拿到錢後,再將資金注入經濟領域;第三支箭,是給企業減少束縛,推動民間投資。其目的是要達到2%的通脹率目標,擴大量化寬鬆政策,通過新的公共開支計劃以通脹刺激經濟,並承諾了一個模糊的結構性改革計劃。

  “安倍經濟學”本質上是“政治”經濟學,是受政治目標驅動的,政府變成了經濟增長的引擎,進一步膨脹了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是以政府操作為手段,去改變經濟體系中的貨幣數量,改變財富在社會中的分配,但並沒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增長的動力通常來自生産要素和市場制度效率,若沒有實質性的經濟增長,債務就難有持續性。政府無論增稅減支,還是增發貨幣,都只不過是財富的轉移與再分配。

  日本經濟面臨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包括財政赤字過高、人口老齡化、女性就業率低、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等。這些結構性問題的處理和解決需要長期過程和持續一貫的政策配合,而“安倍經濟學”開出的包括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內的藥方都是短期刺激措施,藥效一過,更多、更大的問題會接踵而至。消費稅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民眾的消費熱情,而龐大的財政赤字卻要求政府提高稅率以維持公共財政開支。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結構性改革計劃則需要長期實施,是否見效也很難判斷。

  安倍連任之後,馬上要面臨的挑戰是,將連續兩個季度萎縮的日本經濟重新拉回至增長軌道。為此,安倍內閣策劃的新經濟刺激方案將會很快出臺和實施,新的稅制改革方案,可能將未來幾年企業稅稅率從現在的35%左右降至30%以下。然而,“安倍經濟學”的核心目標仍應是驅散通貨緊縮的影響。如果日本想把其龐大的主權債務降至可控水準,就必須解決通縮問題。

  為了有效推動經濟復蘇,“安倍經濟學”應當轉換思考方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解決經濟運作中內生的根本問題。如果不能最優先發展經濟,激發地方活力,加速災區復興,即使順利連任,也只是一種“空洞的勝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