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美智庫被爆淪為政治工具 向外國“出賣影響力”

  • 發佈時間:2014-09-09 07:27: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美國非營利性智庫向來以專業、客觀的形象示人,以提供獨立政策分析和專家意見深受美國政界和媒體重視。然而,美國媒體日前稱,不少美國智庫如今接受外國政府資助,發表利於“贊助商”的觀點,早已淪為“政治工具”。

  據《紐約時報》7日報道,美國十余家知名智庫近年已接受數千萬美元的國外“捐款”,這些智庫拿到錢後就會在美國政界高層“吹風”,促使政策制定者採納有利於其“僱主”的政策方針。對於這種以金錢為基礎的“合作”,一些政策制定者仍蒙在鼓裏。《紐約時報》披露稱,與外國政府存在“雇傭”關係的美國智庫包括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以及美國“大西洋理事會”3家。它們可謂是“吸金大戶”,一旦“佣金”到手,就分別通過發表政論文章、舉辦論壇以及私下會晤等多種方式對美國政要展開遊説。

  報道稱,為美國智庫提供資金的國家主要來自歐洲、亞洲,特別是中東地區。卡達、日本和挪威3國則被點了名。其中,卡達政府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大金主”,曾為該機構新建總部大廈提供超過100萬美元的資金支援。此外,卡達還于2013年承諾向布魯金斯學會提供一筆總額為1480萬美元的捐贈款。日本對美國的科研類機構也是格外慷慨,在被問及原因時,日本使館發言人大高正人回應稱,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等原因,日本正在國際舞臺逐漸失去“存在感”。

  批評人士稱,這樣的捐款起著“封口費”的作用,接受捐款的研究機構很難開口批評“金主”。布魯金斯多哈研究中心前客座研究員薩利姆·阿裏説,曾有同事告誡他“不得在研究論文中批評卡達政府”。他還説,由布魯金斯學會提供的有關卡達的報告很有可能不完整,並不是內容不實,而是被巧妙地“刪減”過。

  《紐約時報》説,一些不受美國重視的小國很難接觸到美國位高權重的政客或官員,因此他們往往“拿錢開路”,資助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智庫,通過這種方式和華盛頓“溝通”。在這些外國客戶中,挪威運籌得最為得當。作為歐洲主要産油國和北約成員國,挪威密切地關注美國的政治風向。報道稱,挪威在過去4年內,向華盛頓各類智庫“投資”至少2400萬美元,將這些機構悉數變成挪威外交部的“秘密武器”。挪威當然從中獲益匪淺:收到“佣金”的美國智庫積極倡導增強挪威在北約中的地位,並支援擴大該國在北極圈的石油開採範圍。印度“webindia123”網站8日稱,不少法律專家對美國智庫和外國政府之間緊密關係的合法性表示質疑。

  “金錢正在將原本嚴謹保守的智庫變成外國政府遊説華盛頓的有力武器”,《紐約時報》説,這種趨勢已對美國社會高度重視的知識自由構成威脅。有學者為了不得罪為其提供研究經費的捐贈方,甚至擺出“甘為五斗米折腰”的姿態。美國《新共和國》雜誌稱,很多在非營利智庫的工作者本身就是政治説客,只不過對外打著“學者”的名號罷了。近年來,美國政策分析類機構的數量猛增,各個智庫面臨激烈競爭,而美國政府卻削減了對非營利智庫的科研經費,這也是促使該類機構爭相“掙外快”的部分原因。美國法律專家約瑟夫·桑德勒稱,外國政府和美國智庫之間的這種合作展示了在華盛頓“購買影響力”的方式,這種事情是前所未見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