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甘肅減貧新招:讓窮地變“宜業” 讓窮人願創業

  • 發佈時間:2015-12-07 17:31:4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新華網蘭州12月7日電(記者王宏偉、譚飛、張欽)3年前,記者初訪甘肅省東鄉縣布楞溝,一個有著68戶、東鄉族語意為“崖邊”的山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僅有1600多元。最近回訪發現,這個人口超過承載臨界線近9倍的布楞溝村,如今年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4000元,實現整體脫貧。

  據甘肅省扶貧辦統計,“十二五”期間,全省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842萬減少到2014年底的417萬,今年有望再減貧100萬。過去4年減貧425萬,相當於本世紀前10年甘肅減貧數,是甘肅歷史上減貧最快的時期。甘肅經濟增速在調擋換速,為何減貧數量卻在增加?

  變化一:精準投放,讓窮地變“宜業”。

  多年來,因缺水、缺錢,布楞溝村的人擅長養羊卻沒法多養羊。這3年間,布楞溝村實施了人飲安全工程,甘甜的自來水進村入戶,用水的成本從每噸120多元下降到3元多。再加上甘肅省政府擔保、財政貼息的扶貧小額貸款對貧困戶應貸盡貸,布楞溝村民的羊群一下子擴大,全村從戶均5隻羊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養羊專業村。村民馬達武,就是因為養了1800多只羊,被村民封為“首富”。

  與之幾乎同步,昔日村裏塵土飛揚的崖邊土路,如今拓寬成水泥路,而分散居住在山旮旯裏的老百姓也獲得集中安置,群眾告別了出門難、用水難、用動力電難困境。村貌的大變化,吸引著更多商販到這山旮旯裏收購牛羊。

  像布楞溝村這樣,甘肅省在扶貧中精準診斷致貧原因,加速破解行路難、用水難、用動力電難、住房難等難題,1567萬人口飲水安全得到解決,80%以上的行政村通硬化路,87.52%的村子通動力電。一批貧困村因為人居環境改善而“拔窮根”,群眾發展産業的成本在降低,機會在增加。

  變化二:大流通喚醒山村沉睡的本土資源。

  “80後”的張曉軍,老家在渭源縣渭河源村,距離甘肅省會蘭州市不到150公里路。雖然山高、林深、溪水清,是旱垣上難得的養眼之處,但由於通村路是一條河床上修的簡易路,藏在深閨人未識,不宜遊,也不“宜業”。

  2013年,得益於渭河源大景區開發工作,旅遊扶貧方興未艾,一條寬闊柏油路延伸進山。於是,渭河源村如春筍般建成了2家農家樂、9個小吃點和10多家小超市。僅今年國慶長假,這個山旮旯裏就來了遊客3萬人次左右。

  張曉軍往年在外打工,今年回家開辦農家樂,妻子廚藝派上用場,兩個多月毛收入近3萬元。“家門口的機會真的多起來了。”

  像這樣,甘肅省在精準扶貧中,選擇旅遊業、“網際網路+”等為切入點,促進小山村與大市場的大交流。隨著貧困地區社會流動加速,脫貧成效也就出現“井噴”。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省旅遊扶貧帶動就業9.45萬人。電商扶貧方面,僅隴南市3年間開設扶貧網店7000多家。

  變化三:激發群眾創業感,扶貧對象變身成“闖客”。

  慶陽市環縣人徐粉琴,還記得一場大旱讓娘家裏打的麥子只值162元。“再也不像爹娘那樣只知下苦不算賬了!”她暗自發誓。轉眼已41歲,如今徐粉琴從打工者變成了小老闆。

  “草根MBA”班是個轉捩點。今年4月,她在環縣職專學做羊羔肉,同時接受如何“選項目”“選鋪面”“起店名”課程學習。之後在有關部門跟蹤扶持下,她獲得4萬元精準扶貧貸款,3年內享受上多少稅,縣裏就補貼多少的優惠政策。8月,徐粉琴的農家餐館開業。見到她時,她正招呼附近鑽井平臺的油田工人。徐粉琴笑著説,一天的營業額就有1000多元。

  這兩年,甘肅在精準扶貧中,注重找準激發生活力的切口。一大批“有想法,沒辦法”的人,在經濟杠桿的撬動下借來“第一桶金”,有了做脫貧“闖客”的膽量。精準扶貧小額貸款,由政府擔保、財政貼息,不僅是徐粉琴,甘肅98萬餘貧困戶幾乎都有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