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聚焦東北振興:新一輪國家戰略已定
- 發佈時間:2015-11-13 10:19:3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宛若東北的天氣,東北的經濟普遍遇冷,冷的程度比其他地區重,冷的時間也比其他地區長。
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GDP增速分別為5.8%、6.5%、5.6%,位列全國後五位,其中遼寧增速為近22年來最低,全國倒數第三。今年前三季度,遼寧、吉林、黑龍江增速分別為2.7%、6.3%、5.5%,仍列全國後五,遼寧墊底。
“重回冰封”“斷崖式下跌”“滑出底線”“塌陷”……不少國內外媒體紛紛以這類説法論斷東北經濟。
東北到底怎麼樣?
前不久,我們用半個月時間,由遼寧瀋陽、營口而大連,繼而北上,經吉林琿春、吉林市而長春,又繼續北上黑龍江哈爾濱,最後抵大慶。
出大慶西站,迎面就是兩台俗稱“磕頭機”的抽油機,頻頻“作揖”,進城路旁的曠野裏,“磕頭機”隨處可見。
“磕頭機”是大慶最鮮明的符號,也是大慶油田帶給這片土地的圖騰。
“喊了20多年‘狼來了’,現在,狼真的來了。”一位上世紀90年代大學畢業的大慶幹部,回到家鄉工作,見證了大慶高新區的建立,見證了城市接續産業的發展,也見證了從今年開始大慶油田每年減産150萬噸原油。這一調減計劃將持續到2020年,對黑龍江工業和GDP形成持續負向拉動,“大慶到了真正的歷史拐點!”
上任不到一年的大慶市委書記趙銘,剛從勝利油田所在的山東省東營市考察歸來,“越看越受觸動,與東營比,大慶的接續産業發展太慢,城市轉型刻不容緩,我們惟有奮起直追!”
大慶是我們東北之行最後一站。一路走來,正在奮起直追的,何止大慶,整個東北三省,都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
“滾石上山”是什麼概念?
“上不去,就只能往下滾,穩都穩不住;上去了,無限風光在頂峰。”東北地區一位省領導這樣感悟,語調很沉,也很重,蘊含著力量。
冷與暖的變奏
非一日之寒,非冰封千里
長春市二道區。隔著一條民豐大街,一側是成片的破敗平房,被稱為城市棚戶區,另一側是新落成的社區“上東城市之光”,有5棟是回遷安置房。
在51歲的師鳳琴帶領下,我們走進她位於8樓的回遷房,窗明几淨,暖意撲面,“住了一輩子平房,如今只花13萬元,就住上了樓房,今後再也不用燒煤取暖了。”看得出,這位原長春二道區標牌廠的女工,對新房很滿意。
二道區榮光街道,有個“幸福裏”助老之家,是吉林省首家開放的養老服務試點,為老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務。82歲的張祉祓每天來吃一頓午飯,只要8塊錢,“那麼多人在一起吃飯,圖個樂呵。”
“幸福裏”每天除提供900多位老人的餐飲服務外,還提供照料、醫療等6大類46項居家養老服務項目。
開業一年多,“幸福裏”尚未盈利,卻忙著到處搶灘,“現在2家在運營,年底前開業10家,鋪滿二道區後,再向全長春市擴展。”負責人田旭頗自信,“因為我看好的是5年後的養老市場。”
二道區是不是可以成為我們透視東北的一個視窗呢?
“長春棚改起步早,但一直是小碎步,這兩年明顯提速,去年和今年的改造總面積是前年的4倍。”長春市房地局副局長陳濟生説。棚改、養老,哪個都是花大錢的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為何反而加快了步伐?
“棚改既是投資,又是消費,是民生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陳濟生説,儘管長春棚改近10年,受益者20多萬戶,但待改的還有40萬戶,有著巨大需求空間。
東北目前的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産能嚴重過剩,需求不足;相反,民生相關的服務業,則需求旺盛,供給嚴重不足。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機,棚改、養老,無不如此。政府也好,企業也罷,新的增長點,不正蘊涵在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的有效對接點中麼?
在採訪中我們看到,東北各地普遍加大了棚改力度,而且,令人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不同於主要經濟指標的“冰冷”,東北的主要民生指標充滿“暖意”:
上半年,遼寧新增就業32.5萬人;吉林新增就業34.98萬人,完成年計劃70%。遼寧、吉林、黑龍江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分別為6.1%、6.7%;7.4%、8.1%;7.5%、8.4%。
“東北在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就業、民生工程都沒有受到影響,而且還都保持了一定數量的增長。”東北一位省領導指出。
“冰冷”中有“暖意”,這似乎也給我們提供了怎樣看東北的一種新視角。
毫無疑問,目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有“三期疊加”等全國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東北地區産業結構、體制機制等個性方面的問題。
“東北是第一個進入計劃經濟體制,最後一個走出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核心癥結還是體制機制和經濟結構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解決,振興發展就可能成為泡影。”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一針見血。
東北的困難和問題非“一日之寒”,解決起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們採訪的幹部群眾看來,評價東北的經濟形勢,既要看總量,更要看結構;既要看速度,更要看品質;既要看現狀,更要看趨勢;既要看現象,更要看本質。總之,在看到“冰冷”的同時,也要看到“暖意”。
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告訴我們,就遼寧來講,增長減速但未減勢,仍保持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經濟遇冷但冷中有熱,高端裝備製造、高檔數控機床等優勢産業,仍保持著良好發展態勢;穩中求進但進中有憂,財政趨緊支出壓力加大,解決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問題的難度較大。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告訴我們,和前些年比,吉林主要經濟指標減緩下來,“但從吉林自身來講,經濟減速而社會活力不減,微觀經濟活力不減,我們正在化危為機,把經濟下行的壓力轉化為調整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動力,傳統産業在‘老中生新’,新興産業正‘無中生有’。”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告訴我們,黑龍江統計數字挑戰在大慶,工作挑戰在煤城。當前一産、三産增速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沒有因大慶影響區域整體繁榮。黑龍江的挑戰既有經濟結構問題,也有體制機制問題,下一步要繼續強化行銷,強化與資本市場合作,推進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把公共資源更多地配置到能夠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産性部門而不是非生産性部門,大力優化發展環境。
一路走來,“難看”的主要集中在工業企業,尤其是石化、冶金等傳統行業;而旅遊、生物制藥等新興産業一路高歌,物流、金融、資訊等現代服務業更是紅紅火火、勢頭不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興未艾,帶動了整體就業的平穩。
深入東北腹地,走進企業社區,就能清晰看懂:東北經濟有危機,更有生機;東北人有壓力,更有拼勁兒。
管與放的博弈
捏硬柿子,啃硬骨頭
眼下的黑龍江,改革要啃的硬骨頭,非龍煤集團莫屬。
11年前,龍煤重組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4個礦業公司,一躍而為東北最大煤炭集團。組建之初,正趕上煤炭價格上揚,有過很好的規劃,想過瘦身,謀過上市,但最終還是錯過了改革機遇。
煤炭價格一路下行,龍煤如突染重症,去年虧損50億元,“龍煤集團已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改革就要捏硬柿子,龍煤就是硬柿子,改革是龍煤的最後一次機會。”黑龍江省領導説。
龍煤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人。
“外部原因是煤炭價格及市場變化,內部原因是存在人力資源嚴重錯配。”黑龍江省給龍煤開出這樣的診斷。
龍煤2004年就提出分流安置10萬職工的目標。在煤炭市場價格上升需求增加的時候,富餘人員矛盾被掩蓋起來,當價格大幅下滑時,矛盾就凸顯出來。2013年到今年8月,龍煤已減少在冊人員3萬人。面對現有的19.5萬名職工,龍煤準備通過2至3年時間,以移交企業辦社會職能分流等方式,再組織化分流安置6萬職工。
龍煤集團還專門成立了創業培訓中心,從9月下旬開始,集團總部、二級公司和地面單位機關人員全部進中心;完成了礦業公司和119個礦廠單位第一輪機關機構改革,機關部室精簡44.11%,初級管理機構精簡21.89%,管理人員精簡38.74%。前三季度,在煤價繼續下跌的情況下,集團已減虧12億元。
東北國企改革滯後,積累問題多,歷史包袱重,如果不以壯士斷腕之果決從根子上解決,包袱只會越背越沉,最終錯失改革轉型之機。
吳漢聖長期在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工作,後來調任瀋陽分管工業的副市長,熟悉國企改革情況,去年就任營口市委書記後大吃一驚,“央企都已經政企分開改革這麼多年了,營口的地方國企基本上還是在各委辦局下面。”
國企改革的“衝鋒號”終於在營口回蕩。今年6月底前,營口完成了市屬企業的脫鉤改制任務。市國資委對營口港務集團等33戶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脫鉤組建市屬企業集團後,游離于監管範圍之外的經營性國有資産實現了統一集中監管。
營口的國資國企改革,只是東北體制機制改革需要“補課”的一個注腳。
近幾年,東北的各級政府都在不遺餘力地簡政放權,暗地裏比拼“簡”與“放”的比例。簡政簡到位,放權放到底,政府集中精力管該管的事。
登上龍虎閣,一眼望三國。這就到了琿春,地處中、俄、朝交界,頭頂著“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窗口”“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示範合作區”等國家級桂冠,各項建設如火如荼,在一些地方用電量負增長的情況下,這裡用電量連續兩年增幅超過8%。
但,琿春只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一個縣級市,典型的“小馬拉大車”。
“讓琿春有職有權有形象。”前不久,吉林省委下定決心——在與延邊州隸屬關係不變的前提下,賦予琿春市政府地級市政府管理許可權,下放給琿春265項許可權,涵蓋項目審批、國土資源、交通建設、社會管理等諸多領域。
“這為我們徹底松了綁。”市委書記高玉龍説。借助區位優勢和放權機遇,琿春一下子成為吉林省財政收入增幅最快的縣。
採訪中,一位國企老總直言不諱:“有時政府的手太長,管得太多,市場瞬息萬變,企業決策肯定有風險,每一個風險都要追責的話,誰也放不開手幹。”
“東北政府太強,市場太弱。”不止一位東北的省級領導告訴我們,政府就應像空氣,企業正常經營發展時感覺不到其存在,但遇到困難需政府幫助時,不需要成本就能找得到,“東北的政府也當成為這樣的土壤、空氣和水。”
複印1頁,收費10元?沒錯,就這麼貴。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質監局檢驗檢測中心代碼辦主任楊旭,利用職務之便,擅自允許其親屬在中心窗口設影印機,以10元1張價格收取複印費,合計7000元。並且,他還向省質監局多套取組織機構代碼證200套,向辦證企業合計多收取費用2.16萬元。
事不太大,金額也不算高,但影響很壞。一家企業向省政府企業投訴中心舉報了楊旭。佳木斯市給予其行政警告處分,免去主任職務,調離崗位,收繳全部所得。他本人的“事跡”也“榮”登省報頭版的“通報”。
去年成立的黑龍江省政府企業投訴中心,專事受理各類市場主體投訴,已受理企業投訴和意見建議806件,《黑龍江日報》頭版通報16批122件典型投訴,122名責任人員受到處分,其中21人涉嫌違法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
東北三省簡政放權做“除法”,産生了市場活力迸發的“乘法效應”。今年前三季度,東北市場主體在去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再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進與退的取捨
揮動“手術刀”,精準調結構
正是樹葉由綠轉黃的時節,大連幾家裝備製造企業老總的心底,卻早已北風蕭蕭,談得最多的,是如何“越冬”。
“現在市場上根本沒有新的訂單。過去是大家競爭,可能你有價格、技術優勢,能夠中標。現在偶爾出現個單子,幾十家企業去拼命爭。好不容易談下來,説不定油價不好,船東又退船了。”大船海工副總經理郭煒憂心忡忡。
企業發展平穩的大連重工·起重集團黨委副書記田長軍也不樂觀:“今年的銷售和去年差不多,略有下降。根據目前接到的訂單,明年還能過得去,但要比今年難。”
東北的産業結構就是這樣,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大連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靳國衛,曾任市經信委主任,對全市的企業知根知底,“全國機械百強,大連一定會有幾家,而全國輕工百強,大連一家都難找到。”
憂心是真,可信心也是真。“儘管我們處在東北,但還處在這個行業的潮頭上,很多同行可能都趴下了,我們起碼能站著、還活著。”郭煒説,“我們正好利用這個契機,靜下心來研發先進船型,當市場再次騰飛的時候,確保我們站在最前面。”
接受採訪的領導幹部和企業家都認為,傳統産業不是東北的包袱,而是“最大的本錢”。
田長軍認為,上一輪東北振興時,國內需求旺盛,裝備製造業在産能不足、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解決了從“不能幹”到“能幹”的問題。現在情勢反轉,市場需求不足,裝備製造業産能過剩,正好可以讓我們下決心解決從“能幹”到“幹好”的問題。
大連機床集團副總裁劉永強的看法與田長軍的觀點表述不同,實質一致:“不論經濟形勢怎樣,我們始終在創新産品,創新製造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前年基本完成了調整,目前數控機床已佔銷售總額的七成。”
市場終會善待創新者。在機床行業大面積虧損情況下,大連機床前9個月盈利仍然超過3億元,略低於去年同期。前不久,大連機床和比亞迪公司簽訂9000台機床合同,銷售額達30億元。
從做普通機床到做高端機床,由“製造”而“智造”,是機床領軍者共同的追求。
“如果不是未雨綢繆研發智慧數控機床I5,我們可能邁不過眼下這道坎,市場需求變了,産品也要跟著變。”瀋陽機床集團黨委副書記李文華深有同感。
李文華説,當年董事長關錫友力排眾議,砸進七八個億研發I5智慧控制系統。關錫友説:“眼看著砸那麼多錢,前幾年一點進展都沒有,我跳樓的心都有。”
而目前,I5供不應求,生産線滿負荷生産,訂單超過4000台。上半年,數控機床産值佔瀋陽機床産值77%,比去年同期提高7個百分點。
不在低端市場搶飯吃,要在高端市場有作為。和傳統裝備製造業的寒冬不同,需求旺盛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依然表現不俗:1至8月,遼寧數控機床産量4萬餘臺,産量數控化率達61.7%,比去年同期高11.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完成産值219.9億元,同比增長29.2%。哈電集團則頻頻發力國際市場,相繼拿下了迪拜投資額18億美元、印尼第一台百萬千瓦火電機組的總包項目。
一座千里馬雕塑,雄峙廠門前廣場,櫛風沐雨,略顯滄桑,訴説著吉林鐵合金廠過往的輝煌。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吉林鐵合金廠坐落在吉林市哈達灣工業區,這個“一五”期間形成的老工業區,建有吉林炭素廠、吉林造紙廠、松江水泥廠等大型工業企業。
回首往事,在哈達灣住了50多年的李成感慨不已:早年這裡廠房林立、機器轟鳴,紅火熱鬧;後來,工廠凋敝、房矮路破,冷清沉寂;如今這裡腳手架林立,到處是建設場景。
當年的工業“老大哥”,如今面臨著設備陳舊、産品落後等問題,雖經重組,依舊沒能改變經營欠佳的狀況。
鐵合金廠又換了“東家”,不少工人身上還穿著印有“中鋼”字樣的工裝,中鋼集團是鐵合金廠上一任控股方,前不久,一家民營企業,來自遼寧的中澤集團接手。這也預示著哈達灣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工程將提速。
哈達灣工業區的企業搬遷後,騰出的土地將建設城市綜合體,集中發展商貿、文化創意、生態居住等現代服務業。
騰籠換鳥,退二進三,不僅是吉林市,也是整個東北地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初衷。“缺什麼,補什麼”,東北正在努力補上服務業發展滯後這一課。
東北傳統産品佔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産品居多,黑龍江對此的感受比遼寧、吉林更強烈,四大煤城、兩大林城、一大油城,佔設區市的一半還多。
痛定思痛。黑龍江有了新打法:在若干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自身又有鮮明供給競爭優勢的領域“大幹快幹”,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能源工業一業獨大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當奧迪落戶長春、寶馬落子瀋陽,大慶也終於迎來屬於自己的機會——沃爾沃。這一規劃産能年産30萬輛、計劃總投資200億元的整車製造項目,其首款産品XC經典已經上市。可以想見,在大慶的轉型發展中,沃爾沃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保持平衡,東北的幹部有了比以往更清醒的認識。“對於只有産值,沒有效益、沒有稅收的項目,過度消耗土地、環境等資源的項目,再也不能引進了。”東北一個地市的主要領導如此感嘆。
立與破的呼應
敢闖善創,“放衛星”不是夢
“即便你能造出衛星,但有地方給你發射嗎?”
10年前,宣明帶著他的同事們,“悄悄地,但熱火朝天地”研製衛星時,不是沒有人質疑。
“衛星發射領域市場化程度低,約束比較多,但我堅信這方面遲早會放開。”宣明等到了這天。
10月7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吉林一號”奔向浩渺蒼穹。“吉林一號”是組星發射,整體由1顆光學A星、2顆視頻星和1顆技術驗證星構成。
淡藍色的地球表面,街道、樓房、樹木,線條清晰、層次分明、資訊豐富,宣明一一向我們展示衛星回傳的圖像。
此前,宣明擔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所長11年,光機所先後參加過“兩彈一星”、載人航太工程、探月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被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上面的光學相機就是光機所做的。”宣明説。
10年間,光機所科研人員攻克了衛星和載荷結構一體化等一個個技術難關,“吉林一號”率先成為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開創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宣明現在的身份是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最近這些天,我見得最多的,除了媒體記者,就是投資者。”
按照發射計劃,明年在軌16顆衛星,2020年在軌60顆衛星。吉林將進入“衛星+”的時代,宣明這樣描繪未來的願景:“從2015年到2020年,公司的銷售收入要近百億,再過5年,達到千億。”
正如“吉林一號”升空引人矚目一樣,長光衛星公司的股權結構同樣引人關注。股東包括吉林省政府、長春光機所、2家民營企業及光機所科研骨幹。在公司成立之初,吉林省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發展基金注資2億元。
長光衛星股權結構之變,政府由“補”變“投”,由給科研經費到投資入股,由“保姆”變“股東”,讓人感受到了東北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可喜的變化。
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財政也出資4億元入股龍江廣瀚燃氣輪機公司,還出資入股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哈工大焊接産業集團等多家企業。黑龍江省領導説:“待企業上市之後,政府股權將通過資本市場退出。”
“與單純給科研經費相比,政府投資入股,對我們既是支援,也是約束。”中船重工第七〇三研究所副所長、龍江廣瀚燃氣輪機公司總裁林楓説。
東北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堅持市場導向,盯住市場需求,通過創新投入模式,結合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打通了創新鏈與産業鏈,以期打破科技成果轉化“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魔咒”。
當政府頻頻以投資者姿態激活科技創新活力時,民間力量也開始勃興。
長春市修正路246號,一艘兩層樓高的帆船模型鑲嵌于樓外,寓意把“創客”擺渡到成功的彼岸。這就是名聲在外的“擺渡創新工場”。投資人劉春生,原來做路橋、房地産生意,傳統行業不景氣,他手裏還有1個億的“閒錢”,轉身辦起了“孵化器”。
我們抵達擺渡創新工場那天上午,正趕上有5個項目“路演”,劉春生一個也沒看中。創辦近1年裏,114個項目在創新工場路演了19場。劉春生看中了其中6個,投了4100萬元。
“我自己的定位也是一個創業者,一切都剛剛開始。”劉春生自信滿滿。
負責創業工作7年的大連人社局黨委副書記邸樹軍説,這半年認識的創業者,比過去5年都多,“大家都在拼,我500人的創業微信群就有7個,早晨5點多一睜眼,就能聽到微信群裏的響動。東北民間的活力迸發了!”
雖然經濟數據下滑,但東北的確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展現出強烈的吸引力。
亞布力,陸昊眼裏“可能成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黃金雪場,之前3個山頭分別歸廣電、體育、林業管。三虎相爭,導致“世界級黃金雪場”不溫不火。“絕症,沒治了。”10年間,很多治理方案無疾而終。
“瑞士一個滑雪場分屬3個國家管關係都能理順,咱就這3個局還弄不利索?”2014年,黑龍江動真的了,打破山頭,成立一個管委會,實行“一卡通”,增加10條雪道和兩個纜車系統,並主動將國內外600多家旅行社請進來,當年遊客就“井噴”,收入勁增40%。
“闖關東”的後人,血液裏流淌著敢闖善創的基因。“30年前東北也是發達地區,別的地方能行,東北為啥不行?新一輪的振興,關鍵在於振興人心,在於哈下腰實幹。”一位剛剛從深圳招商回來的區長,頗有“恨鐵不成鋼”之慨。
在東北一位省領導看來,中央關於東北新一輪振興的國家戰略已定,“東北需要做的,就是從戰術上去落實,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字——‘幹’。不幹,什麼都不行;實幹,什麼奇跡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