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副中心”語境下的通州:外地租客正在出走

  • 發佈時間:2015-06-26 07:1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通州變通”,以此為觀察樣本,看京津冀到底如何協同、功能轉移能否順暢、三地能否形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效果等。

  

  “睡城”正在醒來。

  有望作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通州,十餘年來一直頂著“睡城”的帽子。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之下,通州的地位陡然凸顯。“睡城”終於要摘帽,通州正在承接中心城區的功能,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塊要地,關乎功能疏解之大任,關乎産業轉移之大任,當然還有試驗田之深意。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通州變通”,以此為觀察樣本,看京津冀到底如何協同、功能轉移能否順暢、三地能否形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效果等。

  在北京東六環與運河之間,以通胡南路為界,向北是拔地而起的城市高樓,向南是老通州的多個村莊,彼此沉默“對峙”。

  而現在這種微妙的平衡已被一個多月前的“副中心”建設拓進所打破。

  在通州區潞城鎮郝家府村,擁有一個投資過百萬元的綜合性商店的溫州人劉啟軍始終愁眉不展,“十年前我來到郝家府村,店面只有十幾平米,不到二十萬元的投資,現在幹到了500平米(含庫房)。”劉啟軍告訴記者,“前年有人提出100萬元盤我的店,我的價格是150萬元,沒有成交,而現在大家傳説要拆遷,即使20萬元出手,人家都覺得會虧了”。

  一陣沉默過後,他又補充説,“我一生的心血都在這裡了”。

  事實上,七成以上都為外來人口租房的郝家府村,已經在傳聞之後出現了租客“出走”、店面甩貨的現象。

  傳聞的狂歡,坐擁北京市政府的榮光,在那些以每月300元房租為代價謀生活的打工者眼裏,這些似乎都與己無關,目前他們所感受到的,只是在偌大的北京又一次找房搬家的不安。

  而積攢了十多年的通州想像力,借風“副中心”的概念,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裏釋放出了最狂野的表達。

  租客出走:商戶日夜留意政策動向

  “村委會已經通知我們不要再新租房出去了。”一位郝家府村村民告訴記者,“目前沒有明確通知要進行拆遷,但如果進行拆遷,那麼新租客會很麻煩”。“郝家府村的外來人口占七成以上,而村裏最盛之時有七八千人居住,現在也有四五千人在住,但已有大批人離開了。”劉啟軍説,“從去年開始就有消息説這裡要進行拆遷”。

  郝家府村位於東六環外,緊鄰通胡南路,大道通暢,又新修了六號線並設了“郝家府站”,這裡的租房者總是多於附近的其他村落,店裏從不缺客流,這也使得劉啟軍一直得意于自己的選店眼光,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他的眼光似乎也迎合了政府擇址戰略的眼光,所以眼前的結果就是守著一個客流越來越少的店子,日復一日地等待。

  在郝家府村,村民大多都自建了房屋用於出租給外地打工者,一間屋的平均房租300元左右,而每戶村民平均擁有十間以上的租屋。租客的離去,使村民的收入減少,小商店的銷售更是不斷下滑。“以前我的進貨頻率是每週一到二次,現在變成了一個月一次。”劉啟軍不停嘆息,“店裏已經開始甩貨,被子、電器等全部是進價的八折來銷售,但也沒人買,這些東西誰會要呢?”

  把身家砸進了這家500平米店舖裏的劉啟軍,幾乎是日夜留意著北京市政府、通州區政府的相關政策動向。“前年有人提出100萬元買我的店,我的價格是150萬元,就沒有成交,而現在即使20萬元出手,人家都覺得會虧了,都盤不出去。那時候盤店盤的是客流和位置,現在連虧本清貨都不會有人來拉。”

  村民擔憂:樓房的生活成本會更高

  而對於那些主要依靠房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郝家府村民而言,雖然身為通州的“原住民”,面對副中心建設的推進,也是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盤算中暫時得不到平衡。

  “我不喜歡住樓房,我不喜歡我的‘摩的’在樓房裏找不到地方存放。”村民老王直言了心裏的“不喜歡”,頓了頓,他又説,“不過如果這是政府的政策,我們還是會支援,但也希望政府看得到我們村民的付出,離開祖輩居住的地方、孩子長大的地方被推倒,這些不是錢財可以衡量的”。

  老王同時也很擔憂未來的生活,“樓房的生活成本會更高,也許將來也不能開‘摩的’掙錢了,年紀又大了,難道只能靠兒子養老嗎?”

  然而,不同於“副中心”在坊間傳聞、樓房市場裏的沸反盈天,通州區政府對媒體的採訪請求保持了最大程度的沉默。

  對“東擴”背後的邏輯,研究者更傾向於從通州作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中來梳理。

  “不管傳聞如何,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在於,通州對於北京而言能起到什麼功能?因為我們顯然不需要一個只會賣房子的通州。”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五明告訴記者,“是人口洼地嗎?還是功能疏解口?通州位於京津冀三地交界,能否幫助北京開啟向河北的産業疏解通道?那麼一個副中心的建設,是將對河北起到帶動作用,亦或是資源的吸附作用?”

  梳理通州區政府歷年《政府工作報告》,記者發現,直到2013年,“首都城市副中心”這個名詞才出現在報告中,並且全文出現了28次之多。選擇通州作為“副中心”,在業界卻已有十多年的討論,只不過討論的重心從“居住副中心”,最終落錘為“首都城市副中心”。

  服務短板:與副中心定位不甚相符

  2004年6月2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報道稱“隨著北京經濟中心規劃東移,朝陽北路以南,京沈高速路以北,CBD五環以西和通州以東區域已經初步凸顯了其作為中心居住區的優勢和功能,將成為‘居住中心區’”,並採訪到一位地産商表示從有關部門獲悉北京市政府已有東遷的計劃。

  在此報道中,前北京市規劃院院長、CBD總設計師柯煥章表示,“北京市的東部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居住中心區’這一區域是特別顯著的一個地區。”“沿著長安街向東,到CBD,再到明確通州建設‘副中心’,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北京延續一個向東發展、東擴的邏輯。”張五明告訴記者,“但就人口疏解而言,一定不能是單一方向的,要向包括大興、通州、昌平等周邊區縣合理佈局,形成網路化的人口空間結構”。

  然而從“副中心”這樣的高端層面來審視的話,通州的公共服務短板無疑令其處於尷尬地位。

  6月23日,北京社科院發佈了《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4~2015》。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公共服務不均衡狀況依然嚴重,在北京16個區縣中,通州得分倒數第一。這顯然與“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不甚相符,並且距離減輕北京“大城市病”、“疏解北京人口”的目標相去甚遠。

  “通州的短板就是醫療、學校、養老。”一位通州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不可否認的,所以我們才有了建設國際醫療服務區、優勢學校分校區的規劃”。

  事實上,通州區亦在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記者了解到,今年通州區將爭取申報國家級健康産業試點園區、實現首批醫教研組團項目開工,探索公立醫院改革和社會資本辦醫途徑,引進市及市級以上的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區屬二級以上醫院與市級優質醫療資源的全面合作。一直為輿論所關注的人民大學通州校區,今年內有望為其供地、啟動建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