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天津開發區16年領跑全國 渤海灣畔立潮頭

  • 發佈時間:2014-09-10 09:25: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武自然  責任編輯:王斌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向前邁進,作為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的天津經濟開發區于1984年應運而生。1986年的夏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視察天津開發區,並欣然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彈指間,30年過去,在一片鹽鹼灘上,天津開發區創出了“十六年領跑全國開發區”等一個又一個奇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成功縮影,可謂是渤海灣畔勇立潮頭。在天津開發區正值而立之年之際,記者採訪了天津開發區(南港工業區)管委會主任許紅星。

  記者:能在全國開發區綜合發展水準第一的位置上領跑不易,領跑幾年難,而連續領跑16年就更難了,請您談一談其中的經驗。

  許紅星:30年間,天津開發區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1984年至2013年,天津開發區規劃面積擴大了10倍,從40平方公里擴展至408平方公里,區內企業超過1.3萬家,累計實現GDP近1.6萬億元,工業産值5.1萬億元以上,財政收入3400億元以上,固定資産投資達到45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增長,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顧30年的發展歷程,天津開發區走出了一條開放創新共贏的道路。

  一是站在對外開放前沿。設立國家級開發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一環。一直以來,天津開發區始終站在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為國際資本、産業、技術乃至服務貿易等經濟要素提供了優質載體。截至2013年,天津開發區累計實際使用外資410億美元,與世界184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貿易往來,累計進出口總額4102億美元,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生産和貿易體系之中。

  二是以開放促創新。天津開發區始終堅持觀念和制度創新,最早實行土地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始終堅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一開始就按市場經濟要求進行管理體制設計,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了市場活力的加法。始終堅持投資環境創新,主動對接國際慣例,打造國際化投資環境,在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方面不斷創新思路。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建立起開發區特色的科技創新創業體系,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4000家,1億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300家。

  三是在開放中合作共贏。國家級開發區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對接、先進生産力和良好投資環境的成功對接,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天津開發區累計引進來自88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5358家。目前,有4000多名國際友人和50多萬中國公民在這裡工作和生活,大家互利互惠,合作共贏,一起編織和實現著美麗的夢想。

  記者:天津開發區如何把握引進大項目好項目?

  許紅星:開發區始終堅持與跨國公司同行,與實力最雄厚的國內企業集團同行,與最具創新活力的民營經濟同行。多年來,開發區逐漸聚集了一大批全球500強大企業,三星集團、一汽豐田、偉創力等跨國企業在開發區投資發展,共有89家《財富》500強跨國公司投資了230個項目。目前,天津開發區已擁有産值億元級企業289家,百億級企業17家,500億級企業3家。2014年,三星系企業集群産值將突破2000億元大關。大項目好項目的持續落戶、竣工、投産,為區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開發區始終堅持國資、民資、外資三資並重,截至2013年底,開發區內資企業超過8709家,註冊資本2914億元人民幣,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內資企業達到2228家,民營企業1485家,渤海鑽探、長城汽車等一批國資、民資項目已成為開發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記者:天津開發區傾力培育的産業集群發展情況如何?

  許紅星:通過縱向打造産業鏈,橫向壯大産業集群,不斷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從原來單一的輕工業為主,逐漸發展為電子、汽車、裝備、食品、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太等八大製造業支柱産業,主要産品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調整,形成了研發、生産、銷售、物流完備的産業鏈條。目前,在天津市4個國家新型産業化基地中,開發區佔據電子資訊、汽車、石化三個席位。2013年,天津開發區電子行業實現2115億元,同比增長18%,成為首個突破2000億級的産業集群;汽車産業實現1247億元,整車産量達到71萬輛,實現了産品類別和産能雙提升。2014年,天津開發區將實施先進製造業倍增計劃,即到2020年,裝備製造、汽車産業産值比2013年實現翻番,石化産業産值翻兩番以上,形成兩個3000億級産業集群,一個2000億級産業集群,三個1000億級産業集群。同時,通過實施戰略新興産業跨越計劃,緊緊把握高端産業發展方向,預計2020年,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超過6000億元,佔工業比重達到40%。

  記者:天津開發區是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

  許紅星:一是構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産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實施先進製造業倍增、戰略性新興産業跨越、現代服務業躍升“三大計劃”,推動優勢産業“集團化、基地化、鏈條化”發展。

  二是構建産業共生模式和迴圈産業鏈條。在國內率先引進産業共生項目,建成全國首個利用化工尾氣供熱、發電綜合利用項目,率先引入“第三方治污”模式,實現污水處理良性迴圈和工業污水零排放。

  三是堅持綠色招商,在招商過程中,環保部門第一時間介入,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堅決不上“兩高一低”項目。同時積極夯實生態平臺基礎,創造綠色發展優勢。第一,建成完整的綠色資源體系。在中心城區建成1公里綠化帶和22萬平方米的大規模人工景觀公園,建成全國首個以再生水為補充水源的人工濕地和人工湖。全區綠地面積近2000萬平方米,綠化率超過27%。第二,打造基礎設施平臺。高水準建設了污水集中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區域地源熱泵等節能環保設施。第三,打造資訊服務平臺。建成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資訊系統,實現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實時監控。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綠色再生資源網等綠色服務平臺更加完善。第四,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與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機構建立合作關係,開展了中歐産業共生、中美綠色合作夥伴計劃等國際合作項目,提升了綠色發展水準。通過加快建設“美麗泰達”,為“美麗天津”作貢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