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調查報告 > 正文

字號:  

報告指中國可採取六舉措維護金融穩定

  • 發佈時間:2016-03-28 16:12: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27日在北京發佈的《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2016》指出,當前經濟和金融系統的自身脆弱性以及監管框架的滯後或進一步加大未來中國金融風險,在此情況下應多措並舉維護中國金融穩定。

  上述報告由第一財經研究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東航金融聯合發佈,該報告採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風險的方法論,對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進行全面掃描和評估。

  報告認為,金融穩定是短期和長期的動態過程。短期看,中國金融穩定面臨的挑戰主要來源於償債壓力、流動性風險和資本外流壓力;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是經濟增長不可持續、改革開放停滯及其過程中政策失當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風險。

  具體而言,報告提出六項舉措維護中國金融穩定:

  第一,有序去杠桿是中國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環節。降低債務率須從分子和分母同時著手,一方面及時清理地方政府、銀行和企業的資産負債表,讓市場規律發生作用;另一方面提高生産率,推動供給側改革,以經濟增長化解債務負擔。

  第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是實現有效市場和金融穩定的唯一路徑。中國應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交易規則,有序推進註冊制改革,同時建立資本市場系統性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第三,堅持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方向,對內平衡優先。短期內應維持外匯市場的基本穩定,防止市場超調;中期構建更加可信的匯率制度,讓人民幣匯率實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動。

  第四,以金融開放謀求在全球金融穩定中的更大國際領導力。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後,在繼續推進其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過程中,應進一步強化本外幣政策協調和本外幣一體化管理政策。

  第五,改善與市場的溝通,積極引導預期。由於中國經濟的地位、複雜度及其與全球經濟金融的高度連通性,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對外溝通十分重要,預期引導應上升為重要政策工具。

  第六,適應危機後全球大勢,金融監管框架“大修”,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從而改變當前割裂與真空並存的監管亂局。(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