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調查報告 > 正文

字號:  

企業融資難調查:貸款5億需交費1000萬

  • 發佈時間:2015-04-29 07:0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許多實體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實體企業更需低成本融資的當下,這一問題格外受到關注。

  就在不久前的4月17日,李克強總理到國開行、工行考察,先後4次敦促各商業銀行“減少服務收費”“能不收的儘量免收”。“我們統計數據顯示的融資成本表面看下降了,但一些企業仍覺得‘沒感受到’,這裡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融資成本不僅包括利率,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種‘收費’!”李克強説,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體,沒有血液,經濟活不了。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互為依託、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是多少?除了貸款利息,還有哪些費用?記者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省,走訪了台州、金華、杭州、溫州等地多家企業發現,企業想要獲得貸款,或多或少都要付出一些“隱性的代價”。

  小微企業難獲大行貸款

  企業融資成本高不高,同樣是央行的權威人士,也有不一樣的看法。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末,企業融資成本為6.83%,比上年末下降12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50個基點。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對此表示,近期企業融資成本持續回落,融資狀況有所改善。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則認為,“儘管去年11月和今年3月央行兩次降息,但考慮到PPI自一季度下降幅度較大,為-4.6%,扣除價格因素,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仍然較高。”

  針對融資成本問題,企業的感受應該是最直接的。任先生,在浙江台州擁有一家以生産洗車設備為主的企業,其産品在淘寶、京東均有銷售,並銷往國外,公司擁有近百項專利,年産值在2000萬元左右。

  為了企業發展,任先生向當地一家城商行借了兩三百萬元。據了解,這筆銀行貸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積數貸款,月利息5厘(0.005元)左右;另一部分是抵押貸款,視工廠生産、房産證等情況,月利息在0.8~1分左右。

  “如果去國有銀行,我們肯定是拿不到貸款的。貸款規模小,他們那邊沒有理由給我們放貸。”任先生説,積數貸款需要企業在銀行開立賬戶,往來貨款存在銀行的時間越長,積分就越多,貸款額度按積分來折算,“總體上,這部分額度不多,(兩三百萬中)有一半的樣子。”

  由於企業資質還不錯,貸款規模也不大,且流動資金充裕,通過兩個股東房産的抵押,任先生順利拿到了足夠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但任先生表示,跟其他銀行比起來,該銀行的貸款利率中等偏高,國有銀行如果願意向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肯定更低。“小企業貸款就這樣了,資質不好的,沒有房産或者已經沒有抵押物,需要找擔保公司的,這種融資成本就更高了。另外,與擔保公司等打交道,還有一些潛規則。”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也告訴記者,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小微企業越發難以獲得貸款。

  隱性費用推升融資成本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企業雖然拿到了銀行貸款,但融資成本並不低,如溫州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在月利息0.6~1分之間。

  據了解,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主要有銀行收取的貸款利息、貸款諮詢費,仲介機構收取的評估費、保險費、審計費以及擔保費等。杭州某集團財務部總經理費先生表示,一般情況下,5億元的銀行授信額度,除了貸款利息,其各項手續費等額外成本在2%左右,即1000萬元。

  對此,周德文表示,一些額外費用的存在是很不合理的。他還認為,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在為銀行打工,有些企業已經不堪重負,不得不停産或半停産。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副教授景乃權曾對金華義烏的民企做過專題調研,他告訴記者,“(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以及數據蒐集整理分析發現,銀行放貸成本與企業實際財務成本之間存在著‘虛高’現象,大致比例在2%至5%之間。”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近幾年銀行貸款利率是在下降的。數據顯示,義烏的銀行貸款平均利率2012年為5.48%,2013年為5.08%。

  對此,景乃權指出,“虛高”成本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顯性成本,指企業為獲得貸款而必須付出的仲介費用,如評估費、結算費用、融資仲介成本等,它們構成企業融資的中間業務費用;另一類則主要指的是不同企業在不同的情形下為了獲得融資而必須付出隱性成本,包括配套返存衍生成本、還貸資金拆借成本、其他成本等。“銀行整體對企業提供的平均貸款利息並不高,這兩部分費用是助推企業融資成本上升的‘罪魁禍首’。”景乃權表示,“有時,銀行會向企業收取貸款諮詢費,該費用設置較為靈活,彈性較大,為了逃避監管部分的相關要求,在基準利率上浮一定比例的情況下,通過諮詢費的收取來滿足銀行設定的綜合融資成本。”

  按月付息推高貸款利率

  以義烏當地一中型企業為例,該企業共獲得銀行融資1.92億元,其中貸款1.45億元、銀行承兌匯票0.088億元、國內信用證0.38億元,合作銀行有7家,企業融資實際最終獲得可自主支配的現金約1.44億元,實際綜合融資成本10.02%。

  一年來,該企業支出各項銀行融資成本合計1474萬元。其中,貸款利息支出約980萬元,貸款利率在6.16%~8.25%之間,其中國有銀行利率最低,城商行最高;“買存款”等配套存款費用支出70萬元;票據貼現利息支出108萬元;中間業務費用等支出276萬元;貸款到期轉貸費用30萬元;手續費等支出5萬元;評估費、保險費等支出5萬元。

  由此可見,其實際綜合融資成本“虛高”3.27個百分點,而在總支出中利息佔了“大頭”。

  除了貸款利率上浮因素外,2013年上半年之前,義烏大部分金融機構的貸款利息按照季度收取,2013年下半年開始,貸款利息改為按照月度收取。杭州等其他地區也有類似情況。前述費先生表示,目前銀行按月收取利息的比較多,按季度收取的有但比較少。銀行採取不同的利息收取方式,有什麼不同呢?對此,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副教授沈紅波。他表示,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一細小變化使得在名義利率不變的情況下,變相提高了實際利率,“如果一天收一次利息,利滾利,就是高利貸了”。

  沈紅波分析指出,假設銀行給企業的貸款利率為年化6%,如果企業一年還一次利息,則名義利率等同實際利率;如果企業一年還2次利息,那麼實際利率為6.09%;如果企業一年還4次利息,實際利率為6.136%……銀行收取利息的次數越多,實際利率也就越高。當企業一年還12次利息時,則實際利率為6.167%。

  也就是説,銀行將按季度收取利息改為按月度收取,企業承擔的實際利率將增加0.031%,即1億元貸款,企業需多支付3.1萬元的利息。

  “存貸”匯票拖垮企業

  “現在,工廠賣都已經賣了。”説這話的宋女士,原在廣州做服裝生意,2009年11月回到杭州第二次創業,以3500萬元的價格買下了杭州某縣經濟開發區的一家服裝廠,開始生産女裝和童裝。

  為了購買德國進口編織機16台、縫紉機108台等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宋女士將廠房抵押給某國有銀行獲得1800萬元的融資,其中貸款140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400萬元。

  一年後貸款到期,銀行要求企業還清原來的1800萬元後,將其貸款額度增加了400萬元,即2200萬元,後又將這2200萬元貸款改成了440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

  宋女士表示,當時該銀行支行行長要求企業存入2200萬元作為保證金,承兌匯票的期限為6個月,但由於購買原材料需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以及購置進口設備等需要現金支票,她為了套現總共又花了300多萬元,當時套現的月利率為1%~1.5%。“實際上,銀行給我的可用資金不足1900萬元。這樣一來一回,損失了600多萬元。”後因涉入民間借貸等原因,宋女士的工廠不得不停産,最後落得個資金鏈斷裂、工廠被法院拍賣。在宋女士的認識中,這是一個先存款後貸款、成本很高,不適合自己的“存貸”匯票。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他企業在票據貼現方面的利息支出也不少。如上述的義烏中型企業,其一年的票據貼現利息約為綜合融資成本的7.32%、貸款利息支出的11.02%。而大型企業,這一比例可能更高。

  拉存款、買存款現象普遍

  陳先生是杭州一家主營生物化工、年産值約2億元規模的企業財務總監。4月27日,他告訴記者,其所在企業共從四五家銀行獲得1億元融資,全部是抵押貸款,利率上浮在20%以內,企業貸款利息與實際融資成本基本吻合,“我們企業資質比較好,(銀行)如果有過多的諮詢費等額外費用,也就不合作了。現在合作的也基本上是國有銀行。”

  但配套存款還是少不了的。“每到月底、年底,銀行會要求存款,一般為貸款額度的10%左右。”陳先生説。

  “拉存款”、“買存款”這一現象,似乎普遍存在。義烏一小型企業的負責人表示,配套存款成本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貸款返存;二是季末拉存款。據悉,其配套存款的比例是1:1,這使企業資金使用成本快速上升約2個百分點;而季末拉存款額外增加企業的成本則達到了貸款金額的1%,約40萬元。一年來,該企業共支出的配套存款成本約120萬元,而其公司總的融資餘額為3950萬元(其中600萬元因擔保平移産生),貸款利息共支出約300萬元。

  雖然有的銀行沒有明確要求拉存款,但是積數貸款部分,要想獲得更多貸款,就得拉存款,性質是一樣的。

  總體來看,企業實際融資成本“虛高”主要集中在配套存款支出、票據貼現支出等,評估費、保險費等相對佔比不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