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
- 發佈時間:2016-05-16 22:37:2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1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
分析人士指出,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提出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的政策邏輯一脈相承,意味著我國將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到實處。
“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保持經濟穩定運作非常重要,但決勝‘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要在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益上邁出實質性步伐,這一點至關重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一些指標穩中向好。但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的格局並未改變,經濟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世界經濟總體復蘇乏力、低速增長,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世界經濟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並通過經濟和金融市場影響我國經濟運作。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左右經濟運作的不僅來自於需求側,更來自於供給側;經濟增速回落不僅是週期性因素作用,更多是結構性因素作用。這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分析看待經濟運作態勢。”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係全局、關係長遠。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週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會議還進一步明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和要求:
——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給品質滿足需要,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當前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社保等領域基礎性改革。
會議強調,要發揮好市場和政府作用,一方面遵循市場規律,善於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政府要勇於承擔責任,各部門各級地方政府都要勇於擔當,幹好自己該幹的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歸根結底要落在“改革”二字。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指出,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來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樣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還是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提高供給側效率和品質,需要簡政放權來使規則公平透明;需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優勝劣汰中找到發展方向;也需要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創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