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給世界注入信心
- 發佈時間:2016-02-25 10:58:5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新加坡街頭的中國銀行廣告,上面寫著“人民幣:全球貿易和投資新選擇。”
位於巴西米納斯州包索市的徐工集團巴西製造基地努力通過紮根巴西市場,逐步成為巴西工程機械行業領先者。
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客車製造中心轉向架車間裏,工人在裝配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軌道客車轉向架。
2015年6月16日,中核集團在福建福清召開技術推介會,向全球組織推介“華龍一號”技術以及中國裝備製造業優勢。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有大的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更是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過程。如何看“唱空”中國經濟的雜音?中國經濟轉型是否可控?能否繼續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動力?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知名學者、經濟學家均認為中國經濟實際增量可觀,前景可期
雷納托·鮑曼(巴西應用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伊拉裏亞·瑪薩莉(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索特·達瓦斯(比利時智庫布呂格爾高級研究員)
劉利剛(澳大利亞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斯蒂芬·羅奇(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路易斯·保利諾(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國際經濟教授)
蔡偉才(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
約翰·奈斯比特、多麗絲·奈斯比特(美國著名學者)
從增“量”轉向提“質”
雷納托·鮑曼:沒必要細究小數點後的數字到底是幾,對大多數發達國家來説,特別是對剛走上經濟復蘇通道的歐美國家來説,即使是中國經濟目前的增速,已經是讓他們羨慕的好成績。中國經濟體量很大,繼續維持8%甚至兩位數的經濟增速是不現實的。在歐美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都身陷經濟困境的背景下,中國有信心把成績保持在7%左右這個“新常態”水準上,已經為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産階層隊伍不斷壯大,服務業也會跟進發展。例如,醫療、教育等必須滿足不斷擴張的需求,生産部門的發展也需要相應的通信、物流等服務類産業進行輔助。
不過,服務業的發展不能保證製造業實體經濟規模的擴大。比如,巴西服務業發展已經超出了必要規模,甚至拖累了製造業的發展。但是,中國的服務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相輔相成,促進了貿易和生産,中國內需增長穩定,“新常態”令人滿意。
伊拉裏亞·瑪薩莉: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中國過去的高速經濟增長主要源於市場化改革和制度的改進與完善,隨著這兩方面紅利的逐漸釋放,經濟增速開始變慢是理所當然的;第二,中國正在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經濟再平衡,中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已經從過去的重點關注經濟增長轉向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促使中國經濟增長更加可持續,開始從追求“量”的增長轉向注重“質”的提高。
長遠來看,經濟增速放緩將有利於中國市場改善供求關係、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中國只要能調整好經濟結構,促進效率提高,中國經濟就依然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劉利剛:每當中國經濟出現波動或增速放緩,國際上總會出現許多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還有人預測中國經濟將出現“硬著陸”。這些聲音的背後一般是國外的“空頭”基金,它們製造市場噪音和波動,以便從中獲利,某些論調也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然而,歷史證明,中國經濟非但未曾出現“硬著陸”,國家統計局的報告顯示,1979年至2012年,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速達9.8%。由於經濟規模的基數變大,GDP增長6.9%的實際增量比數年前GDP增長超過10%的增量還要多,2015年,中國GDP的增量(4.1萬億元人民幣)已經超過1993年全年的GDP總量(約3.6萬億元人民幣)。
斯蒂芬·羅奇:即使中國股市泡沫破裂,也不代表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中國巨大的外匯儲備近期大幅縮減,也不能看作是傳統貨幣危機的早期跡象。
這些新現象並沒有給中國經濟帶來重大風險。畢竟,股民只佔中國城市人口的12%,而美國則高達49%。2015年1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33萬億美元,大大超過外債規模,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外匯儲備的約24倍。只要經濟放緩沒有引發失業率飆升和社會不穩定,中國就不會出現經濟崩潰。
伊拉裏亞·瑪薩莉:這些論調只看到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現狀,並放大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它們喜歡用自身的經濟模型來分析中國,沒有從中國經濟的實際出發,也沒有看到中國政府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所付出的富有成效的努力。
中國正處在這种經濟轉型期,困難和挑戰不可避免,但因此就對中國經濟增長持懷疑態度,就會偏離現實。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路易斯·保利諾:如果西方經濟分析師都無法預見到在他們眼皮底下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崩潰論”又如何讓人信服呢?從歷史上看,主要經濟體一旦失去了拉動他國經濟向前的能力,就會將領導者的位置讓給更具活力的經濟體。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英國和二戰後的美國都是這樣成為當時世界經濟的引領者。目前,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肯定會在未來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者。
蔡偉才:西方一些評論家對中國經濟妄加抹黑,唯恐中國市場不亂,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多重困難,但是,沒有必要對中國經濟過於擔心,理由主要有三:
第一,中國實體經濟基礎較為穩固,市場擔憂情緒過度。第二,中國政府有足夠的工具管控“系統性風險”。第三,中國經濟轉型穩步推進,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第二、第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8.3%,第三産業(服務業)佔整個經濟的比重達到了50.5%,一個直觀的例子是,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約50%。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已初見成效,中國經濟再平衡正在穩步推進。
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上升
斯蒂芬·羅奇:中國經濟正在從投資和製造業驅動轉向內需和服務業為主導,這種轉型有助於中國經濟成為更加持久的需求增長引擎,對世界經濟有利。但這也極具挑戰性,甚至有很大風險。2016年初,股市和人民幣匯率面臨著巨大壓力。但中國金融領域的這些問題沒有給實體經濟帶來系統性風險,服務業和城鎮化發展正在加固實體經濟的發展。
中國最終會實現“新常態”改革的目標,中國消費者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動力,進一步擴大全球需求,這也是緩慢增長的全球經濟求之不得的事情。
索特·達瓦斯:2015年,中國外貿出口下降2.8%,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首次出現負增長,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外部需求下降,國際消費環境不理想。特別是發達國家仍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抑制進口需求;第二,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勞動密集型産品的競爭優勢減弱,部分國際市場被成本更加低廉的國家所“蠶食”;第三,美元的走強也使許多國家減少了從中國的進口。
中國出口額在經歷了多年高速增長後相對回落屬於正常現象。事實上,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在2015年也出現了出口負增長的現象,如南韓出口下降8%,新加坡出口下降7.2%。
劉利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貿易順差雖仍保持高位,但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已經從2005年至2008年的1.29個百分點,大幅下降到2010年至2015年的負0.34個百分點,表明出口已不再是中國GDP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此外,加工貿易仍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2015年,一般貿易順差只有2967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順差達到3513億美元,高於一般貿易。在中國的進口結構中,一般貿易總額則是加工貿易的2倍左右,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結構正逐步向消費驅動轉型。
由於中國經濟不再依賴出口,因此無須擔憂中國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出口增速下滑也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將大幅放緩。隨著中國商品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
約翰·奈斯比特夫婦:中國正在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向消費趨動型經濟轉變,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中國努力成為創新型國家,並不是説其製造業就不重要了。這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共存,將有利於創造就業崗位。中國提出的綠色發展規劃、制定嚴格的碳排放規定以及其他環保標準也為企業提供了商機,有利於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轉型過程成本很大,但是,無論國有還是民營企業都必須向“綠色企業”轉變。環境污染既是風險,也是機遇。近年來,越來越多城市爭相成為中國最好的“花園城市”或“綠色城市”。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轉變,是中國能夠實現目標的最好例證。
中國將避開“中等收入陷阱”
約翰·奈斯比特夫婦:未來,中國經濟要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及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關鍵要看去産能及去房地産庫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把握金融改革和開放的時機與步驟等三方面工作的進展及成效。
二元社會是中國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需要應對戶籍改革帶來的各種挑戰。中國必須改善勞動力流動狀況和管理好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國各地官員普遍面臨社會問題帶來的極大壓力。目前,已經出現的一個危險信號是:最需要援助地區得到的提高勞動力技能、改善教育和保障社會安全的公共援助不足。
蔡偉才:産能過剩嚴重阻礙了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儘快有效地解決,以免引發連鎖負面反應。東盟是一個擁有超過6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市場潛力巨大。在“一帶一路”的激勵下,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將為國內外産能合作創造機會。
雷納托·鮑曼:中國和拉丁美洲地區一樣,主要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為此,中國首先要實現農村城鎮化,要實現4億以上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大動力,農業勞動力進城務工,從低勞動生産率領域進入高勞動生産率領域,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時促進了經濟增長。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的消費,有利於改善消費結構,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這也考驗著中國社會福利和服務業能否滿足城鎮化的發展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其他一些挑戰還包括重新確立每人平均收入分配、加強中國金融業規範管理等新的社會經濟問題。
斯蒂芬·羅奇:要想避過“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推行結構改革必不可少。中國每人平均收入接近了這一邊緣,許多發展中經濟體已經是困難重重。發展中經濟體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為它們沒有適時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即錯誤地認為:發展早期階段行得通的模式,在發展後期還會取得成功。通過結構調整,中國從過去35年高增長的製造業發展模式向新的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轉變,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夠避開“中等收入陷阱”。
另外,服務業主導的再平衡會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以緩和過去高增長帶來的許多負面效應:環境惡化、空氣污染、收入不均等等。中等收入經濟體面臨向更加成熟經濟結構轉變的挑戰,它們再也不能忽視增長品質的重要性。中國目前正處於發展之路上的這一重要節點。
劉利剛:由於商業銀行順週期的特徵,銀行在經濟繁榮時增加放貸,在經濟低迷時期縮減信貸,將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不斷減弱。因此,央行應及時放鬆貨幣政策,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推動經濟增長。2016年,中國應鼓勵企業和地方政府進入債券市場融資,讓資本市場幫助企業和地方政府更好地完成去杠桿化。積極推進金融市場改革應是當務之急。去杠桿化過程逐漸完成後,中國經濟可能出現“V”形反彈。
路易斯·保利諾:一個國家如果想要成功轉型,需要擁有對未來有著清醒認識的政治領導,以及領導者周圍強有力的團隊。中國擁有巨大發展潛力,有著穩定的領導集體和許多出色的企業家,很難想像中國會無法實現自身目標。2016年,中國應該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同時,更多關注創新和社會公平。
繼續為全球經濟創造機遇
劉利剛: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6.9%,遠高於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15年中國GDP佔全球GDP的15.5%,為全球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經濟擁有強勁的內生動力。預計未來5年,中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以2016年—2020年年均增長不低於6.5%測算,到2020年預計GDP可達17萬億美元左右,每人平均GDP則為1.2萬美元左右。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
索特·達瓦斯: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貿易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4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遠遠超過了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等國家和地區。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産業結構調整的深入,中國對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需求將下降,將直接影響到原材料、大宗商品的出口國,尤其是那些對原材料依賴程度高的國家和地區。例如,中國是歐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直接影響歐盟對中國的産品出口。
斯蒂芬·羅奇:中國有兩大優勢:快速發展的服務業和正在鋪開的城鎮化。這兩大力量疊加,將使中國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的勞動收入,這是促進消費增長必不可少的基石。然而,只有中産階級消費群體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還不夠,只有讓中國老百姓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才會減少存款,投資于新的消費。這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也是把“十二五”規劃的設想變為行動,改變人們小心謹慎的消費習慣。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支援這種變化,尤其是努力改善社會安全、醫療、戶口改革以及鼓勵生育二胎政策等。
過去35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用再美麗的詞彙形容都不為過,但沒人能保證過去就是未來的樣板。現在“十二五”規劃階段結束,盤點過去、評估成敗尤為重要,這樣可以明白下一步該怎麼走。如果中國在未來35年裏像過去35年一樣大步前進,“十三五”期間,就必須加快完成各項改革。到時,再平衡後的中國經濟以及不斷富裕的中産階層消費者將會給中國和世界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蔡偉才:中國經濟經過30餘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與世界經濟接軌,與全球市場的關聯密不可分。展望未來,中國企業會積極發展“一帶一路”經濟圈,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在鞏固完善傳統工業的同時,創新發展新領域,發揮自身行業優勢,拓展電子商務,在競爭中增強自身實力。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成立為中國企業呈現無限商機。中國高鐵的延伸海外,必將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的快速騰飛,促進跨境貿易和當地投資的蓬勃發展,實現多贏局面。中國和東盟兩大市場的緊密結合將營造一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其意義之深遠不言而喻。
(本報記者顏歡、吳剛、俞懿春、王如君、侯露露採訪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25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