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創新驅動供給側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2-22 10:39: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平 言  責任編輯:王斌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是西方供應學派思路的翻版,也不是計劃經濟手段的回歸,而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這一改革的關鍵是,要讓政策機制與市場機制相互配合,形成推動中國經濟步入轉型升級健康軌道的合力

  最近,國務院連續召開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産業創新升級,確定支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措施,值得關注。上述舉措接連推出,與今年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聯密切。結合近期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信號,大體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以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研判中國經濟發展成效的一個重要觀察點。

  眼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深度融合。撲朔迷離的世界經濟走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日趨加深。前不久,在中國歡度傳統春節之際,全球股市突遭“黑色一週”,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探,市場需求萎靡不振,國際機構紛紛下調經濟增速預期。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經濟增長難度將大於去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更為嚴峻。因此,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穩定全年經濟增長尤為重要。

  從已經掌握的情況看,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嚴峻的情況下,以創新的思維堅持擴大開放,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之舉。其部署與政策安排重點將放在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優化外貿結構上。與此同時,在解決國內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上,宏觀政策、産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和社會政策相互配合,業已顯露端倪。圍繞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重點抓好“去”的同時,在“補”的方面,亦有許多不同以往的創新之舉。

  以醫藥産業為例,隨著中國經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涉及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健康需求,正在形成潛力無限的巨大市場。儘快補齊行業集中度低、研發投入不足、産品附加值小和品牌建設缺失等短板,無疑會大大提升我國醫藥産業供給側競爭力,釋放巨大增長潛能。

  再看固定資産投資,面對較大經濟下行壓力和部分行業投資邊際效用持續遞減,針對水利、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薄弱環節加大投資力度;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擴大高技術項目投資。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産投資項目21個,總投資541億元,此舉將有利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加快形成新的增長點。

  進一步觀察還可發現,為進一步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儘快形成新的生産力,中央決定在科技成果自主轉移、科技人員兼職開展成果轉化等方面進一步鬆綁,加大對科技人員和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等工作獎勵力度。緊緊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進一步釋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大動能,勢必會為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添新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是西方供應學派思路的翻版,也不是計劃經濟手段的回歸,而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這一改革的關鍵是,要讓政策機制與市場機制相互配合,形成推動中國經濟步入轉型升級健康軌道的合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短期內也許不會給經濟增速帶來明顯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增長的韌性和可持續性方面將不斷累積積極效果,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從量變到質變,逐步實現轉型升級的預期目標,而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作者:平 言 來源:經濟日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