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工業出路在提高産品品質
- 發佈時間:2016-02-18 0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主要靠內需。鋼鐵工業産能過剩是在全球多種産能、供給過剩背景下産生的。目前全球鋼鐵需求進入相對穩定甚至緩慢下降階段,因此靠外需來消化過剩産能是非常困難的。
我國鋼鐵工業的出路在於提高和改善鋼鐵産品品質,擴大鋼鐵下游産品的使用,並且能夠擴大出口,這才是保持高産能的出路所在。但國際市場的容量就是那麼大,而且有強勁的競爭對手,擴大市場並不容易。
過去30年世界鋼鐵工業需求增量主要在中國
1951-1980年的30年,國際生鐵産量、鋼鐵産量分別從1.34億噸、1.89億噸增加到5.684億噸和7.871億噸,分別增加4.344億噸和5.981億噸,其中中國分別增加0.4億噸和0.35億噸,中國的貢獻分別為9.20%和5.85%。
1986-2015年的30年,全球生鐵和粗鋼産量分別增加6.237億噸,8.50億噸,其中中國分別增加6.84億噸、7.445億噸,中國的貢獻分別為109.67%、87.60%,剔除中國的産量,全球生鐵産量不僅沒有增加,還下降了3830萬噸,粗鋼産量增加了9150萬噸,年均增加微弱。
由此可見,過去30年全球生鐵産量主要是中國生産和供給,其他國家産量在減少,而生鐵的需要主要是中國,中國生鐵出口很少。這意味著過去30年世界其他國家對生鐵需求總量沒有增加而是在減少。事實上從2000-2014年的15年,全球鐵礦石增量的99%是中國消費的。由此可見,如果中國鐵礦石進口需求不增加,世界鐵礦石需求就不會增加。
世界粗鋼産量在過去的30年平均每年增加30萬噸左右,如果用35年的數據(1981-2015),全球粗鋼産量增加7380萬噸,年均增加只有21萬噸左右。從2007年世界粗鋼産量(不包括中國)達到歷史最高水準85100萬噸之後,就再也沒有超過這一紀錄。
這説明,除中國之外,全球粗鋼需求量進入相對穩定甚至緩慢下降階段,世界每年粗鋼需求大體在8.1-8.3億噸之間,目前是高水準階段,今後的趨勢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中國每人平均鋼鐵水準已達到世界領先水準,難以持續提高
過去的20年,全球累計生鐵産量165.73億噸,粗鋼産量233.16億噸,同期中國生鐵産量76.706億噸,粗鋼産量82.404億噸,分別佔世界累計産量的46.28%,35.3%;而在最近的10年世界生鐵累計生産104.2億噸,粗鋼144.54億噸,中國生鐵産量59.375億噸,粗鋼産量64.696億噸,分別佔世界總量的56.98%,44.76%,而2015年當年中國生鐵和粗鋼産量分別佔世界的59.52%和49.5%。
中國人口占世界只有20%,但是,生鐵和粗鋼産量和需求量分別從2000年和2002年開始超過20%,而且持續了10多年,2015年我國每人平均生鐵和粗鋼産量分別達到了500多公斤和近600公斤。2015年世界人口72.2億不到,剔除中國人口外為58.6億人口,不計算中國人口,2015年世界每人平均生鐵産量不到80公斤,每人平均粗鋼産量140公斤。
從歷史經驗看,主要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每人平均生鐵和粗鋼高水準持續發展階段,比如美國1974年每人平均生鐵達到453公斤,粗鋼達到690公斤;日本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較高的每人平均生鐵和粗鋼産量,1974年日本每人平均生鐵和粗鋼産量分別為905和1172公斤,到1985年依然保持著每人平均735公斤和960公斤的水準,2015年每人平均分別為661公斤和873公斤;德國1974年每人平均生鐵和粗鋼産量分別為707公斤和1050公斤,1985年保持著570公斤和732公斤的高水準,南韓2005年每人平均生鐵和粗鋼分別為559公斤和994公斤,2015年依然保持著932和1428公斤的水準。依此來看,中國的鋼鐵工業按照每人平均水準不算高。
但是,我們看看美國和英國,則是另外一種結論。其每人平均水準達到一定頂峰之後,就再也沒有創歷史新高,而是持續不斷地下降。美國1974年粗鋼産量每人平均690公斤,1980年下降到500公斤,1985年下降到370公斤,2015年只有254公斤;英國在1974年粗鋼産量達到每人平均442公斤以後,逐年下降,1985年只有306公斤,2015年只有186公斤。
日本、德國、南韓為什麼能夠在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較高的每人平均鋼鐵産量水準?根本原因在於這三個國家鋼鐵以及耗用鋼鐵的産品出口發揮了巨大作用。
德國出口的鋼材長期以來佔鋼鐵總産量的50%左右,德國乘用汽車出口2014年達到430萬輛,而工程機械、家電以及其他鋼鐵産品出口也是德國的長項,可以斷定,德國境內自身的鋼鐵使用每人平均水準應該和美國、英國水準接近。
日本是鋼鐵生産、鋼鐵産品出口大國,日本的鋼材一直保持高水準的出口。日本鋼材出口一直保持每年4000-4350萬噸的水準,佔粗鋼産量40%以上,汽車出口保持在450萬輛左右,再加機電産品、船舶和其他鋼鐵産品出口,日本國內每人平均使用水準也不高。
2015年前10月南韓出口鋼材2610萬噸,一年3000萬噸以上,佔南韓粗鋼産量接近50%,汽車出口300萬輛左右,外加船舶及其他鋼鐵産品出口,國內每人平均水準也不高。
由此可見,幾個鋼鐵生産大國,尤其是每人平均産量大國,不是因為其內需水準高而保持長期高水準,而是因為其主要需求是出口才保持了高水準的每人平均水準,鋼材的出口一般達到粗鋼産量的40%甚至50%,並伴隨使用鋼材産品的汽車、船舶、工程機械設備、機床、機電産品出口,如果沒有這些出口作為支撐,保持高水準的每人平均鋼鐵産量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鋼材主要是內需,外需有限。在2005年之前,我國鋼材一直保持著高水準的進口,出口相對較少。目前進口鋼材每年依然在1300-1400萬噸左右,雖然出口鋼材1-1.2億噸,但佔國內鋼材産量只有10%,我國鋼材出口占目前鋼鐵産量的30%-40%以上,需要漫長的時間過程,目前的技術和智慧財産權都不可能支援我國鋼材的持續高水準出口。
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壓力巨大,任重道遠
我國的鋼鐵工業發展主要靠內需,在內部産能、供給過剩的背景下,逐步加大了國際市場的開拓。應該看到,這個過剩是在全球多種産能、供給過剩背景下産生的,而且是産能、供給、市場需求大國向市場需求相對小、而供給能力相對充分競爭的世界市場進行開拓,市場的擴大不容易實現。
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模式應該是美國、英國模式加日韓、德模式。也就是説,主要以國內需求為主,以出口為輔。根據這一模式,考慮到國際競爭和各國需求(如印度等會增加鋼鐵産能,主要發達國家依然保持著一定的競爭水準)以及歷史經驗,我們預計,如果出口能夠保持在1-1.5億噸左右,並有相應的汽車、工程機械和設備等鋼鐵産品出口,我國生鐵産量和粗鋼産量將逐漸下降。
未來5年內我國生鐵産量會下降到400公斤/人,每人平均粗鋼産量下降到500公斤/人,到2025年將分別下降到300公斤/人和400公斤/人。以此計算,2020年,我國人口14億,生鐵産量應為5.6億噸,粗鋼産量7億噸,到2025年人口14.2億,生鐵産量5.26億噸,粗鋼産量5.68億噸,即使樂觀估計,也不可能增加生鐵和粗鋼産量,因為我國建設耗用的鋼鐵産品回收的廢舊鋼鐵比例將提高。
按照這一水準,我們進行10年的設計,未來10年我國將累計生産生鐵57億噸,粗鋼68億噸,而這一水準超過了2006-2015年10年累計的粗鋼産量3億多噸,生鐵産量略少2.4億噸左右.應該説,這是一個樂觀的估計。
根據10年生鐵産量計算,即使國內不生産鐵礦石,按照進口鐵礦石含鐵量平均48%的水準計算(澳大利亞的水準),我們需要進口118.75億噸鐵礦石,平均每年進口11.8億噸左右。事實上,2015年我國進口鐵礦石9.5億噸多,煉鐵産量應該在4.38億噸左右。
2015年國內鐵礦石産量13.7億噸左右,生産生鐵3.84億噸左右,由此可以計算,2015年我國的生鐵産量大體在8.2億噸左右,即使扣除庫存,也應該在7.7億噸左右,這對我國鋼鐵工業來説,將每人平均水準提高了,後續的産能壓縮壓力更大,對世界鐵礦石的需求更難增加。如果我國進口鐵礦石的含鐵量提高,進口鐵礦石難以增加,只有國內停産才能增加進口,而國內停産也存在一定難度。
總體預計,未來國內鐵礦石將依然保持10億噸左右的産量,大體煉鐵3億噸左右,國外進口保持在目前水準相對穩定或微弱增長。
以上數據和事實説明,從中國的需求來説,未來鋼鐵工業和鐵礦石需求都不會再出現新的繁榮。唯一存在突變的因素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這是兩個人口密集的國家,印度的每人平均粗鋼水準只有65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準,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印度市場的開發,可能不同於中國,寄望于未來10-20年內,印度出現中國那樣的繁榮和需求,不容易。
世界粗鋼産量從1.83億噸增加到8.2億噸用了65年(不包括中國),而我國用了15年時間。世界對鋼鐵的需求是緩慢增長的過程,産能過剩及其調整時間長,産品品質不斷提高,鋼鐵産品用途不斷擴大,中國15年增加産能達到世界總和,其結構調整就不是短期所能夠完成的,需要更長的時間過程,必須從長遠角度設計鋼鐵工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中國鋼鐵工業的出路在於提高和改善鋼鐵産品品質,擴大鋼鐵下游産品的使用,並且能夠擴大出口,這才是保持高産能的出路所在。但國際市場的容量就是那麼大,而且有強勁的競爭對手,擴大市場並不容易。
壓縮供給,大幅度壓縮生産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未來10年生鐵壓縮産量需要達到至少1.65億噸,按照2015年的估計數7.7億噸來説,至少壓縮2.4億噸生産,粗鋼壓縮2.36億噸,按照2015年的估計數需要壓縮生産3億噸。什麼樣的企業在産能壓縮中繼續生存和發展,就看企業如何適應市場和需求,能夠保障市場份額不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