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評論:人民幣貶值是在減壓泄洪

  • 發佈時間:2016-01-07 14:37:26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央行適度提高人民幣走弱的容忍度就是在減壓泄洪,相比不惜消耗外匯儲備穩定匯率更為理性。

  新年伊始,儘管“人民幣沒有貶值基礎”的聲音尚記憶猶新,但人民幣出現了勢不可擋的下挫行情。1月6日人民幣中間價大幅下調145個基點至6.5314,盤中跌破6.55關口,創2011年以來的新低,離岸人民幣則暴跌500點,跌破6.70,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匯差由1月5日的1200點擴大至1400點以上,創去年8月11日匯改以來的紀錄。

  剛加入SDR貨幣籃子不久,人民幣就閃電般下跌,確實令人頗感“不明覺厲”。由於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市場兩種不同的匯率定價機制,人民幣在岸價與離岸價經常相互撕扯,給中國央行帶來了明顯的決策難度。比如,在人民幣在岸與離岸價格出現明顯的無風險匯差下,套利投資者將群蟻附膻,給中國的外匯儲備帶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之困,而若為避免這種情況而增加人民幣跨境流動成本,雖增加了套利投資者的交易成本,但卻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在人民幣在岸與離岸匯價剪刀差高企下,中國央行對在岸價採取策略性的“無為而治”策略,將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影響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産的配置興趣;而若央行採取對離岸人民幣價格進行某種形式的市場干預,那麼這對央行而言將是一場外匯儲備消耗戰,去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的持續下降,某種程度上與央行通過市場化手段提振人民幣不無關係。

  當然,從中國貿易條件看,經常項目順差仍不減當年,即便剔除能源價格下跌效應,中國的經常項目仍為順差,這一指標對人民幣匯率具有穩定效應。不過,在産能過剩等壓力和一帶一路戰略等背景下,目前的經常項目順差帶有明顯的經濟減速型或衰退型特徵,使得經常項目順差對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效應在弱化,這也就可以解釋2015年貿易順差依然置身高位,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卻偏弱了。

  其實,衡量中長期匯率走勢的內核因素是國別經濟全要素生産率的比值,如最終影響人民幣與美元走勢的,是中美全要素生産率的相對變化趨勢。近年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速出現了顯著下降態勢,而美國的全要素生産率則愈發出現邊際增長的趨勢,此外歐盟和日本的邊際投資收益率也出現了企穩跡象。這反映人民幣存在內生貶值壓力。

  若人民幣存在內生貶值的壓力是確信的,那麼央行適度提高人民幣走弱的容忍度就是在減壓泄洪,相比不惜消耗外匯儲備穩定匯率更為理性。而要防範人民幣貶值的外部性衝擊向國內傳導等,就需要一方面加快供給側改革,對經濟提質增效,提高國內全要素生産率和投資邊際收益率,另一方面應適度控制好人民幣國際化節奏,適度推遲資本項目開放的時序,盡可能緩解人民幣一幣雙價之惑,並在可控的狀態下,順應市場預期允許人民幣適度貶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