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新華網評: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如何實現二次換擋

  • 發佈時間:2015-12-22 19:44:36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全  責任編輯:張少雷

  李全

  明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其確定了發展方向。會議指出,要“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整體改善,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這就是説,在經濟發展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的過程中,必須實現穩定增長和強化經濟運作品質的結構轉型,實現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良性過渡。這在理論上是一次重要的嘗試,在實踐上有助於中國經濟順利轉型,從而最終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並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轉型的過程在全世界並不鮮見,經濟增長理論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鼻祖開創性地提出了哈羅德一多馬模型,該理論是將凱恩斯的短期分析動態化,強調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而後是索洛和斯旺建立的新古典增長模型。目前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增長理論是由羅默和盧卡斯提出的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是針對此前新古典模型中理論上、實證上的缺陷而産生的,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理論的重大創新,也為目前的經濟增長和轉型廣為借鑒。

  內生增長理論並不排除資本積累和合理的投資,但投資、消費和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的重點是擴大內需。經過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居於世界前列,但由於重總量輕效率的模式形成了投資粗放、消費滯後、出口以低端産品為主的低效增長模式,而且,隨著傳統産業的産能過剩、新興産業的供給不足,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帶來勞動力結構的壓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弱,過去快速積累式的規模驅動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必須把人力資本的結構性調整、技術進步、品質提升作為創新發展的新引擎,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市場化改革。

  縱觀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發展路徑,都是以市場化改革為主要驅動力,但又不是單純的市場化,而是越來越注重經濟的內生增長,這就需要同時重視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的導向並重,以實現經濟持續穩健的發展。具體來看,我們目前迫切需要加快淘汰僵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産能,這也是當前經濟形勢下産業結構的調整方向。

  我國明確提出,下一個五年要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和有效實施,將有助於我國經濟加速換擋,逐漸步入經濟轉型與總量增長並行的穩健發展之路。(作者為財政部科研所研究員、中國微金融五十人論壇成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