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依舊具有巨大的增長張力

  • 發佈時間:2015-10-28 08:21: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傅子恒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經濟正處於悄然發生的、巨大而又深刻的變革之中。由“潛在”到“現實”,需要持續的制度改進與政策優化,而強化經濟增長的韌性,是未來改革與政策長期導向的著力點,也正是政府“有形之手”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

  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破7”,並沒有引發太多社會震動,這預示著中國經濟“減速換擋”的“新常態”已為人們所坦然接受。經濟減速不再像以往那樣讓人焦慮,“保八”或“保七”不再成為階段性任務目標,緣于經濟結構持續改善所帶來的增長品質的提升。換言之,中國經濟正處於悄然發生的、巨大而又深刻的變革之中。

  首要的觀察指標是就業。對比6、7年前國際金融危機時期GDP增長一度“破7”所帶來的巨大衝擊,無論真實指標還是社會預期,當前的就業形勢都相對穩定。雖然在行業結構上冷熱不均,但與當年大量企業倒閉與工人失業、異地務工者掀起集體返鄉潮的情形相比,已完全是兩種局面了。而且,難能可貴的是,這種以往只有在經濟景氣上升期才能取得的就業穩定,發生在經濟景氣處在波谷、傳統産業持續低迷、物價徘徊在通縮邊緣、經濟增速重心下移的背景之下。這除了與我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初步完成,以及人口“劉易斯拐點”正在形成等就業公式的“分母”縮減因素有關,也有“新常態”思路之下政策措施推進得當等主觀上的原因。新型城鎮化與新興産業的培育,創造出多種新型就業機會,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雖然在結構上存在摩擦,但就業總量保持了穩中有增的局面,第三産業就業吸納力持續增強。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就已完成了全年新增就業目標,這也與人們的直接觀感相吻合。

  變革同時體現在拉動經濟增長引擎方面的結構優化,最直接的變化是經濟增長對房地産産業鏈的過度依賴呈顯著弱化之勢。從總量數據指標來看,在投資、消費、進出口三者比重中,投資增長繼續回落,前三季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3%,增速較上半年回落1.1個百分點(名義增長,下同),其中房地産同比增長2.6%,增速較上半年回落2個百分點。前三季,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7.9%,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而消費同比增長10.5%,增速有所加快,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消費的持續增長使其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4%,同比提高了9.3個百分點,這樣的貢獻度增長真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對比十數年來進出口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許多年佔據“半壁江山”的局面,當前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主要源自內需,多年的期盼終於成了現實。消費的貢獻度近年一直高過投資,2014年上半年躍升至50%以上。筆者一直認為,最終消費反映的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活躍程度,消費是生産的目的,而消費又是收入的正函數,消費的增減變動,直接反映了居民收入波動的實際狀況。數據顯示,前三季我國居民收入同比增長9.2%,顯著高於GDP增長速度,與以往多數年份落後於GDP的情形形成對比。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國民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獲得感”在增強。

  投資結構的變化,則反映了經濟增長品質的提升。直接體現是,第三産業較一、二産業出現更為迅猛的增長,前三季我國一、二、三産業同比分別增長了3.8%、6%、8.4%,第三産業增加值佔據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1.4%,同比提高了2.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産業10.8個百分點,産業比重失衡的現象得到糾正,這與消費貢獻比重提升相印證。第二産業的結構變化反映了經濟結構與社會發展的潮流方向,如固定資産投資中,房地産貢獻度弱化,過剩産能集中的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明顯下滑,而通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水利環保等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分別保持了高速增長。服務業增長中,與網際網路相關聯的零售、倉儲物流等服務業繼續迅猛增長,前三季以網上方式實現的銷售與服務同比增長達36.2%,反映出社會消費水準的持續提升以及生活與消費方式的改變與轉型。

  經濟增長總量與結構的變化,既是中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與進程的直接折射,也反映出經濟增長的韌性特徵。經濟體量的日益龐大使得數據統計的對比基數不斷抬升,減速是增長速度的平滑,是遲早都會發生的趨勢性規律,而當前的減速同時有經濟景氣週期處於波谷階段的疊加影響,也有轉變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動施為因素。

  增長韌性使中國經濟依舊具有巨大增長與迴旋空間。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社會總發展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在城鄉、地域、行業、階層的發展極不平衡,制度與政策層面也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僅以這些年取得巨大成績的城市公共交通為例,即使在最發達的京、滬、穗、深等城市,地鐵、軌交等公共服務與東京、倫敦、紐約、巴黎等城市相比,無論總量不是品質上,還仍有不小的差距。有人曾經計算,按照地區面積與軌交承載度,以2014年末的數據,上海需要將交軌里程擴大8倍,方能趕上東京的水準;而根據國人的直觀感受,國內眾多熱門的鐵路、公路線路平時已滿載、節假日更是人滿為患的現狀,反觀出城際與地域交通需求方面同樣存在巨大的供給缺口等待填補。以上的對比僅只是最直觀表面的管窺蠡測,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生活水準與品質,以及科技、金融、教育、企業創新、社會公平等方面,都還存在巨大差距,這是國情與基本事實。消弭差距與經濟趨同,即是未來增長的新機遇,這是未來經濟繼續保持較高潛在增長水準的保證,是中國經濟的迴旋空間所在。

  而由“潛在”到“現實”,需要的是持續的制度改進與政策優化,而強化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是未來改革與政策長期導向的著力點。制度優化與變革,也正是政府“有形之手”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

  (作者係萬聯證券研究所負責人,經濟學博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