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屈波:讀懂中國經濟,不必緊盯6.9%

  • 發佈時間:2015-10-20 16:22: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屈波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國家統計局19日發佈數據,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6.9%,係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GDP增速首次破7%。數據甫一發佈,立即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人們紛紛通過數據解讀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進而分析中國GDP增速破7到底釋放出了什麼信號。顯然,僅僅通過一個數字很難判斷出中國經濟增長背後的實質問題。因為,數據的背後,包含著國家宏觀政策、調控手段、市場運作情況、國際關係影響等多重因素,看清這些複雜因素,才是正確解讀中國經濟的關鍵所在。

  一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因此,每當國家統計局發佈GDP數據的時候,都會出現各種解讀。眾所週知,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從國際層面來看,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加重了各國發展的負擔。放眼全球,世界經濟復蘇遠不及預期,加之美國強化加息預期等因素,造成各國股市及世界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等出現震蕩。同時,全球萎靡的市場需求也變相加大了中國出口的壓力。從國內來説,我國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依然需要推進,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變尚未徹底完成。同時,國家重要政策的出臺與落地也還存在一些“對接偏差”。這些都不同程度地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國內外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我們依然取得了GDP增速6.9%的成績,顯然,這一成績是來之不易的。

  作為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GDP增速在一定幅度內出現上下波動亦屬正常。透過數據探尋帶動經濟下一步發展的增長點,增強穩步提升的新動力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核心所在。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需要兼顧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説,GDP增速出現0.1%的回落,正可以促使我們通過理性專業的分析來更加清晰地看到未來發展中的各種複雜性及不確定性。它提示我們,在對今後發展充滿信心的同時,也要認真對待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短板。積極鞏固現有優勢、繼續保持向上的政策定力、擁有理性自信的良好心態,應該成為今後一定時期的發展要求。

  我國前三季度GDP增速6.9%,其實,這樣的變動並不應該成為挑動大家敏感神經的理由。如果把GDP數據當作一定時期內“工作總結”的話,我們更願意在總結過往經濟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把這樣的總結當作一份“體檢報告”。通過認真的梳理總結,我們可以及時發現經濟運作中潛在的各種風險,進而加以防範,促進下一階段經濟的穩健增長。換句話説,我們圍繞GDP增速“打嘴仗”,除了帶來“搶話筒”的快感外,沒有任何實際價值,而陷入這種毫無積極意義的“數據論戰”,始終走不出“唯GDP論”的發展怪圈。

  從此次國家統計局公佈的GDP數據來看,我國經濟的運作仍處於合理區間,就業指標、居民消費價格等數據充分顯示出經濟運作的平穩可控。同時,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到51.4%,比上半年49.5%高出近兩個百分點,説明産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也在繼續推進。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系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激勵下,基於“網際網路+”的新興産業後發優勢逐步顯現,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正在不斷形成。

  一言以蔽之,讀懂中國經濟不必緊盯著一個6.9%的GDP數據,中國經濟的運作只要符合市場規律,符合我國的發展方向及預期,則前景依舊向好,中國這艘大船也必將在全球經濟大潮中行得更穩、更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