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國GDP被高估了?不儘然

  • 發佈時間:2015-07-15 10:3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英國金融時報網15日發表署名為桑言撰寫的題為《中國GDP高估了?》的文章。文章説,批評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的品質,總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話題。最近凱投宏觀的研究,就質疑了中國的GDP平減指數,認為這一指數沒有扣除進口價格變化,導致了2014年中國GDP增速被高估1-2個百分點。

  其分析邏輯和結論是否站得住腳,本文將從GDP平減指數和GDP不變價核算兩個方面詳細解讀。

  一、從GDP平減指數説起

  相比GDP, GDP平減指數並不是個曝光率很高的術語,甚至一些資深的宏觀經濟研究者也存有誤解。首先,我們得搞清楚它和GDP之間,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關係。

  1.不是“算”出來的價格指數。一般的價格指數都是利用微觀價格數據編制的,以CPI為例:首先是收集有代表性的商品的價格,計算出每一種商品的價格指數,再根據消費支出佔比,按小類、中類、大類逐級加權匯總。PPI(生産者價格指數)、固定資産投資價格指數都是這麼計算的。

  按照一般邏輯,既然GDP平減指數反映的是一國總的價格水準變動,那麼將所有産出品的價格指數做加權平均就可以了。遺憾的是,這樣計算出的結果,與客觀世界真實GDP平減指數可能相差很遠。原因有兩個:一是價格指數不全。雖然各國都編制了系統龐大的價格指數,但總有一些GDP經濟成分的價格指數難以獲得。從行業看,比如金融服務業、政府機構這類非市場化經營的行業;從支出看,比如消費中的自有住房租賃、比如投資中的智慧財産權産品。

  二是權重難以估計。一般價格指數的編制基於具體産品,反映的是某一類産品的價格變動,而很多GDP經濟成分都不僅只涉及一類産品,而是多類産品的投入和産出。因此,很難準確估計每種價格指數的權重。

  因為不能被直接計算出來,GDP平減指數經也稱隱含的價格指數。那麼,它到底從何而來呢?

  2. 不變價GDP是關鍵。具體來説,GDP平減指數的計算過程分三步:第一步,按現價,計算各個細分行業的增加值,匯總得到現價GDP(名義GDP);第二步,對每個細分行業,使用適當的價格指數(可能是多個價格指數)將其縮減為不變價增加值,沒有適當價格指數的行業,使用物量增速或者預測值直接推算出不變價增加值,最後匯總得到不變價GDP(實際GDP);第三步,GDP平減指數=現價GDP÷不變價GDP

  可見,先有現價GDP、不變價GDP,然後才有GDP平減指數。不變價GDP核算決定了GDP平減指數;但是反過來,不變價GDP的核算,與GDP平減指數無關。

  在統計上,實際增速是根據不變價GDP計算的,而不是由名義GDP除以GDP平減指數得到的(雖然經濟含義是如此)。因此, “GDP平減指數低估/高估,導致GDP實際增速失真”的説法,在邏輯上就是錯誤的。但是拋開邏輯性錯誤,如果未考慮進口價格變動因素,導致不變價GDP發生偏差,確實會影響到GDP實際增速。

  3. GDP平減指數反映進口價格變動嗎?GDP是衡量國內産出的指標,理論上其平減指數只應該反映國內生産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準。但是,GDP平減指數在很大程度上天然內含了進口價格變動。

  假設一個完全開放的經濟體,進口價格下降,將導致對國內産品需求下降、進口增加,從而國內産品價格也下降,直到與進口價格相等。這一價格傳導機制的存在,意味著所有與進口有關的價格指數,都會隨之而變,導致不變價GDP變化。

  如果進口價格可以100%傳導至本國價格,那麼事實上,GDP平減指數在反映國內變動的價格的同時,也完全反映了進口價格的變動。當然,現實中並不存在價格完全傳導,未傳導部分應計算不變價GDP時予以扣除,從而保證GDP實際增速的可靠性。

  二、GDP增速高估了嗎?

  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中國GDP到底影響多大?中國當前經濟增長速度真的如凱投宏觀所言“被高估1-2個百分點”嗎?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結合GDP核算方法來逐層推算。

  1.哪些行業受影響?中國年度不變價GDP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首先要得到每個行業(共94個行業)的現價增加值,然後根據對應的價格指數或者物量變化率,計算各行業的不變價GDP,最後匯總。

  服務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絕大多數服務行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人、資金,而不是能源、原材料和農副産品這類大宗商品。因此,這些行業不變價增加值的核算,或者直接用産出、投入的物量增速進行外推,如客貨運週轉量增速、僱員人數或工作小時數增速,這些物量增速即行業實際增速;或者選用適當的分類消費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將現價增加值縮減為不變價。

  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與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下跌沒有直接關係。可見,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下跌,不會影響服務業不變價增加值的核算;只有生産成本與大宗商品價格與密切相關的工業,才可能存在這個問題。

  2.對工業影響有限進口分為一般貿易進口和加工貿易進口。加工貿易中,只有加工費屬於增加值,因此這部分進口品價格變動不影響增加值。

  2014年,加工貿易佔了進口近30%,也就是説在12萬億元的貨物進口額中,只有8萬多億元貨物的價格可能影響增加值。在GDP生産法核算框架下,現價增加值=總産出-中間投入,也就是説這8萬多億中,只有進入生産環節、作為中間投入的貨物,才與增加值計算有關。

  中國並沒有公佈工業增加值率(增加值率=增加值/總産出),可以引用的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測算的“十一五期間,中國平均的工業增加值率是25.6%”。如果據此假設,工業增加值率為1/4,那麼中間投入與增加值之比應為3:1,中國2014年工業增加值22.8萬億元,可以推算全部中間投入將近70萬億。假設8萬億進口貨物的80%都作為中間投入(現實中進口占中間投入的比例遠沒有這麼高),則進口中間品佔全部中間品投入的比重也不到10%(6.4÷70)。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多數産品已經與國際價格接軌。即便不用進口價格指數,直接用本國價格指數縮減現價增加值,也可以得到總體一致的不變價增加值。

  可見,由於以下兩個原因,進口價格下跌,對不變價工業增加值的影響也較為有限:其一,在整體工業的中間投入中,進口品佔比較低,其二,大宗商品國內、國際價格是趨同的。

  3. 單縮法是GDP偏差來源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考察將現價增加值縮減為不變價增加值的具體過程。要想了解這個技術活兒,需要再次祭出生産法的核心公式:現價增加值=總産出-中間投入基於這一公式,有兩種可選的縮減方法:一是雙縮法(double deflation)。不變價增加值=總産出/産出價格指數-中間投入/投入價格指數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投入價格指數包括了進口貨物的價格變動;而産出價格僅統計本國産品,雖然本國價格也間接受到進口價格影響,但産出價格指數總體上不反映進口産品價格變動。所以,分別縮減産出和中間投入,在理論上是較好的做法。

  二是單縮法(single deflation)。不變價增加值=(總産出-中間投入)/産出價格指數其隱含假定是總産出和中間投入的價格變化幅度相同,相當於直接用現價增加值除以産出價格指數。在産出和投入價格走勢不一致時,單縮法計算出的不變價增加值,確實無法充分反映中間投入的價格變動。

  只要中間投入品價格跌幅大於産出品,單縮法就會高估增加值。從2010年修訂的《中國非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來看,中國GDP核算採用的正是單縮法。對於工業行業而言,就是僅僅使用各行業出廠價格指數進行縮減——忽略了中間投入品價格(其中包括進口的部分)與産出價格的變動差異。這種高估確實不是人為干擾造成的,純粹屬於一個“技術原因”。

  4. GDP增速僅高估大約0.5個百分點 2014年,中國工業出廠價格下降1.9%,包含進口價格變動在內的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下降2.2%(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可以視為投入價格的一個近似值),從單縮法的固有缺陷可知,不變價工業增加值確實高估了。

  那麼高估的幅度是多少呢?我們可以做一個粗略推算:單縮法下,對中間投入進行縮減,使用工業出廠價格指數98.1,而不是工業購進價格指數97.8,由此造成不變價中間投入低估了0.3個百分點(0.3=98.1-97.8)。考慮到購進價格指數(傳導不完全)可能未完全反映進口大宗商品的下跌,我們將低估程度增加至0.4個百分點。

  按照1/4的增加值率,中間投入是增加值的3倍,中間投入的1%,相當於增加值的3%。則不變價中間投入低估0.4個百分點,導致不變價工業增加值大約高估了1.2個百分點(0.4×3)。

  按工業佔GDP比重40%來算,不變價GDP大約高估了0.48個百分點(1.2×0.4),所以GDP實際增速僅高估不到0.5個百分點,遠低於凱投宏觀所稱的1至2個百分點。雖然高估的程度似乎沒那麼嚴重,但總歸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使用單縮法,在購銷價格倒挂的年份,會造成GDP實際增速低估。這不禁會讓人産生疑問:為什麼中國不使用理論上更好的雙縮法呢?在以後的文章中,筆者將從中國的統計基礎入手,講講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