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有機食品認證面臨危機 認證仍存一定操作空間

  • 發佈時間:2015-09-29 08:31:07  來源:新京報  作者:郭鐵  責任編輯:張少雷

  有機食品最近問題不斷:先是福成五豐有機牧場因違規飼料添加劑被撤銷有機認證證書,隨後天津市消協在13種有機蔬菜中檢出9種存在百菌清農殘,涉及“北菜園”、“翠京元”等多個知名有機品牌,有機認證“危機”一下子又回到了公眾視野。

  其實,早在2011年前後,“有機造假”的報道就曾甚囂塵上。這一年,美國和歐盟幾乎同時對寧夏有機枸杞關上了出口的大門,而在有機枸杞背後,美國禁止進口的中國有機農産品還包括高麗參、靈芝、香菇、小米、鮮姜等一長串名單,矛頭直指中國有機認證的監管漏洞。

  對比發現,中國有機産品標準與歐盟、美國差別並不大,在一些詳細條款上甚至要求更嚴。一位參與制定《有機産品》新國標的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當初之所以按最嚴標準制定國標及認證管理辦法,為的就是整肅市場,提振有機産品消費信心。

  然而如果只有嚴格的標準,沒有嚴格的監管,那麼有機認證食品生産就會淪為一種道德風險較高的行為。在缺乏第三方監管的情況下,在企業追求最大利潤的過程中,面對如此嚴格的標準,依然“假有機”橫行,老百姓能否吃得上真正的有機食品更多地要維繫在企業的良心之上。

  在認證環節,多家認證機構都曾表示,有機認證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間,如果對審核員不滿意甚至可以當場協調換人。一位認證機構人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比如一個擠奶桶沒蓋蓋子,中國認證人員會問為什麼沒蓋,企業只要編個理由當場蓋上蓋子就可以了;歐盟認證人員並不會提出問題,而是在一定時間內默默觀察企業有沒有及時將蓋子蓋上,如果沒有蓋,那對不起,有機認證審核不能通過。”

  2014年4月1日,“史上最嚴”的新版《有機産品認證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明確各地質監部門負責有機認證企業的監管,而認證機構應當對其認證的産品、服務、管理體系實施有效的跟蹤調查。但據業內人士透露,認證機構大多平均一年到企業審核一次,且每次審核都會進行提前通知。新京報記者在福成五豐有機産品的調查中還發現,福成五豐有機牧場坐落于河北廊坊市下屬的三河市,但屬地三河質監局並不具備監管職責,真正的監管職責被劃定在省質監局,這無疑增加了監管空隙。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亞洲有機農業面積最大的國家,每年有機産品進口額呈增長態勢。事實上,我國的有機農業面積與有機農業大國美國相當,但在通過美國官方認可的80多家認證機構中,尚無一家中國企業。

  從長遠來看,樹立中國有機認證的權威性,不僅關係到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機食品消費信心的樹立,也關係到我們的有機農業能否順利走出國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