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國改革帶給世界什麼機遇:繼續“遮風擋雨”

  • 發佈時間:2015-09-28 07:38:00  來源:瞭望  作者:王健君  責任編輯:張少雷

  改革行動成效斐然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漸趨悲觀。而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國在未來仍將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中國改革深化進程正在開始展現出越來越顯著的成效。

  首先,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在逐步收斂。

  在他看來,集中在腐敗、財政、地産和債務領域的風險,正在被密集有效的改革措施逐步清理。

  就反腐問題而言,經過持續艱苦的努力,黨風政風已為之一清,依法治國日益明晰。“對比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腐敗問題對中國經濟乃至未來中國國家命運的影響,應該説反腐倡廉已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這對奠定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會起決定性作用。”

  就財政問題而言,儘管當下財政收入增長明顯放緩,但地方債務問題得到了厘清,兩萬億元地方存量債務置換的推進,化解了地方財政的燃眉之急。“財稅體制改革推進較快,財政風險有所緩解,正走在有條不紊的重建之路上。”

  就地産問題而言,2014年全年地産持續下行,庫存高企,地産資金鏈條繃緊。“今年4月,地産系統性風險出現了趨於緩解的轉捩點。一線城市及周邊的地産回穩趨暖,以及涉房融資,尤其是按揭貸款利率的持續下行,使中國房地産接近軟著陸。”

  就債務問題而言,在兩年前,炒作中國巨債非常流行,熱衷於只看到中國總債務餘額佔GDP比重超過2.5倍,卻忽視中國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資産端至少相當於6~8倍的GDP。“目前,影子銀行體系已重新回表,股市泡沫基本撇除,房地産泡沫漸呈可控,鋼鐵煤炭等過剩産能引致的不良資産充分暴露。當下,人們逐漸既看到中國的債務,也看到了資産、風控和機遇。金融系統性風險在平穩化解之中。”

  其次,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和轉型效果在逐步顯現。

  鐘偉認為,這些積極因素,體現在潛在增長率、實體經濟和創新能力方面。

  就潛在增長率而言,中國有能力在2020年之前維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決定潛在增長率的是資本形成、人力資源和全要素生産率等;就資本形成而言,中國作為每人平均GDP僅有美國七分之一的發展中大國,國內資本積累的有效需求和投資能力仍然旺盛;就人力資源而言,不斷上升的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智慧機器人的崛起,使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可能更為平緩;就全要素生産率的改善而言,中國餘地尤大。

  就實體經濟轉型而言,當下中國實體經濟很可能已度過最艱難的時刻。他分析説,過去六個季度,中國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的稅收凈利潤率已逐步維持在5%以上。進入2015年以來,央企利潤總額不再減少,地方國企呈6%~8%的利潤增長,私營部門的利潤增長更快一些。從工業投資,增加值,利潤率和利潤總額看,很可能今年二季度實體經濟已接近低點。

  就創新能力而言,中國製造業的服務化和服務業的技術化日益明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重大技術創新逐漸呈現由點到面的加速擴散。包括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産業,以深圳為典型的區域,以國防、資訊和新能源為代表的行業,開始呈現持續活力。“創新大有成為中國經濟之魂之勢。”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仍在苦苦掙扎,即便率先退出量寬的美國經濟,其增長也僅是IMF總裁拉加德所形容的‘新平庸期’。與此相比,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年圍繞在7%的增速,無論從速度和品質上來説,都仍然突出。”鐘偉從國際橫向視角得出的結論是,篤力改革的中國經濟,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壓艙石”。

  為世界繼續“遮風擋雨”

  “想像一下,如果中國沒有大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會怎樣?那麼,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大宗商品價格就不會快速回升。許多新興國家會發現本國缺少出口收入,而且在某些情況下,直接面臨著國際收支危機。”

  “再想像一下,如果人民幣沒有大幅升值,結果又會怎樣?世界其他地區的貨幣就不會貶值,許多國家的貨幣環境會比現在更加緊縮。儘管出口不景氣,中國政府仍然容忍了人民幣持續升值。”

  對一些國際輿論的“健忘症”,匯豐銀行高級經濟顧問簡世勳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實事求是的評價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儘管也出於自身利益,中國一直為世界“遮風擋雨”,“中國充當了全球經濟的減震器,像一個沙袋,似乎能夠吸收那些本可能阻礙全球增長的衰退衝擊。批評中國內部失衡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不考慮這些失衡在穩定全球經濟中的作用,那將是大錯。”

  他給出了三條證據:其一,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大量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轉向了“內需第一”。總投資支出佔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41%升至2013年的47%,拉動了全球需求;其二,同時調節經常項目盈餘下降,經常賬戶盈餘佔GDP比重從2007年的10.1%巨幅下降到2014年2.1%,向國際市場貢獻了寶貴而巨大的需求資源;其三,允許人民幣穩步升值,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了25%。

  “明顯看出,近年來,中國成了世界的‘最後的消費者’,而傳統上這一角色更多是由美國扮演。隨著其他許多經濟體,尤其是美歐開啟‘大規模去杠桿’,北京方面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在簡世勳看來,“如果中國沒有扮演這樣的角色,世界面臨的危機可能要嚴重得多。”

  韓保江認為,與其他國家進行的革新或變革相比,新一輪中國改革突出的特徵是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善民生,增強普通老百姓在改革中的獲得感,使其切實分享到改革成果。比如,最令中國決策者欣喜的數據就是,2012~2014年,中國新增就業人數逆勢而漲,三年累計新增就業3900萬,超過波蘭全國人口數量;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29.2%,城鎮每人平均收入增長了23.4%,雙雙跑過了同期22.8%的GDP增速。

  改革帶來收入增長,龐大的中國消費者為世界各國帶來了無窮商機。《中國遊客境外旅遊調查報告2015》顯示,2014年中國境外遊人數首次超過1億,達1.07億人次,增幅為20%。其中,220萬中國遊客赴美旅遊,在美期間消費達238億美元。而這絕非中國海外旅遊潮的峰值。據該報告預測,中國境外遊遊客數量未來四年內有望達到1.74億人次,年消費總額達2640億美元,幾乎等同於新加坡GDP。

  這只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的迴旋餘地、增長潛力仍然空間巨大的一個細節。正如習近平對海外媒體所言,“中國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特別針對有關中國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外資對中國失去信心的説法,他給出了兩組分量很重的數據予以回應:2014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居世界第一,達到1200億美元,連續23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今年頭8個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853億美元,同比增長9%;今年上海美國商會發表的報告顯示,約95%的受訪企業計劃加大或維持在華投資。

  習近平意味深長地説,“這是300多位美國企業家的選擇。”

  就在他説這番話的一週前,美國GE公司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國機集團)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聯手推動非洲地區的清潔能源項目,旨在幫助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實現用電人口翻一番的目標。該項目已被列為習近平主席訪美之前中美經貿務實合作具有實質性成果的項目之一。

  GE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段小纓女士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在中國進入新常態的歷史階段,GE提出了將“源中國、匯全球”作為在華戰略支柱之一,而支援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中走出去的企業,標誌著美中兩國經濟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