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景區門票亂漲價咋就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 發佈時間:2015-06-23 13:21:04  來源:紅網  作者:徐義闖  責任編輯:張少雷

  端午小長假期間,外出旅遊的人數增加,景區門票價格又一次受到關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7地超過20家景區紛紛表示漲價。其中不乏公開違規漲價,有景區為了規避監管則實行“打包加價”。“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在多地景區票價不斷上漲的同時,一些地方的門票收入流向不夠透明,有些並沒有完全反哺于景區的維護和建設,有的被用於與景區沒有直接關係的政府工程,甚至支付當地發展旅遊業的廣告費。(6月22日新華視點)

  一到國定假日,富起來的民眾懷抱“世界那麼大,我也想去看看”的情懷蜂擁進入各大景區之際,漲門票,提高景區食宿價格,總是讓人會有一種大煞風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感,影響興致之餘也倍有悔不該來的挫敗感。

  為打擊此種“趁火劫財”的突擊漲價行為,行業主管部門並非全無作為,前有國家旅遊局發起的“國內旅遊行業三年整治行動”,對第一階段違規違法的景區予以通報並摘星;後有國家旅遊局發起的“價格誠信景區”的承諾公示行動。按説,一手“大棒”伺候,一手“胡蘿蔔”扶持,國內景區門票亂漲價行為應該能得到抑制了,不成想,趁著端午小長假,部分景區的亂漲價、突擊漲價又故伎重演了。那麼,景區門票治理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強”呢?

  首先,從單純行政治理上看,“雷聲大雨點小”、處罰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是旅遊市場管而不絕的重要緣由。無論是針對旅行社“低價團”旅行,還是部分景區公然違法國家相關規定突擊提價、“超標”提價和無視公示、聽證程式的“火速”提價,瞄準的都是門票經濟的“多、快、好、省”和旅遊市場人頭火熱的“提款機”效應,與可能遭受的行政違法成本相比較,小額的罰金、口頭的警告和“黑”名單,簡直不值一提,客觀上導致很多景區無視相關規定和行政主管部門的“三令五申”,不惜鋌而走險以榨取遊客身上最大的經濟效益!再説,很多的景區名為某某公司、相關管委會經營管理,實則背後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提價的門票也關係到政府的“錢袋子”,違法違規行為更是有恃無恐、“腰桿子”筆挺。這不能不説是門票亂象難以根治的淵源之一。

  其次,從門票經濟的去向來看,收取“超標”、“高價”門票顯然不是景區管理方的一意孤行,比如曝光出來的門票分成去向就有“防洪水利建設費”、“景區宣傳費”、“資源有償使用費”、“價格調節基金”、“基礎設施建設費”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官方背景的各類管委會、管理局的日常行政經費的分成,很顯然,景區門票儼然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唐僧肉”和“搖錢樹”,景區門票不再是單純收取用來維護、管理、運營景區本身的費用,不管沾不沾邊,“八竿子打得著打不著”,只用地方政府開口你就得給。從這個意義上講,治理景區門票亂漲價、亂提價行為,必須加大旅遊經費去向的法律規範立法,從而從根本上管住地方政府那“伸的太長的手”。

  此外,對地方政府的景區門票的制定權、漲價權約束過於寬泛而價格監管過於疲軟密切相關。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産經濟持續下滑的當下,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壓力之下加劇了對旅遊景區門票經濟的依存度,也進一步加劇了不少地方門票亂漲價行為的違法衝動,使得很大一部分“聽證會”淪為實質上的“漲價會”。這必須得從體制、機制入手進行改革、予以根治。

  景區門票亂提價、亂漲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地方政府摻和的門票利益亂象單靠旅遊行政部門監管顯然難以“畢一功於一役”,需要完善旅遊相關法制、需要厘清門票經濟的使用途徑,需要行政的強力監管、需要民眾的合力監督。大道至簡:“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唯有此,打不死的“小強”才徹底不會成為蒙在旅遊者內心的一個陰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