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決不讓“以陳頂新”侵蝕大國糧倉

  • 發佈時間:2015-04-20 09: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周人傑  責任編輯:王斌

  陳芝麻爛穀子,只有放在陽光下暴曬,無條件接受法治的監管、民主的監督,才能祛除腐敗的霉病,換來新生的稻香

  糧食儲備與安全,再入輿論漩渦。據報道,中儲糧遼寧、吉林等地一些糧庫竟與糧商權錢交易、移花接木,用陳糧頂替新糧騙取國家補貼,套走了本該給農民的鉅資差價。就拿涉案的吉林前郭白依拉嘎糧食收儲庫來説,記者調查發現,從小糧庫購入的陳水稻市價不過1.42元/斤,卻按國家新糧保護價1.55元/斤支付,一車47噸的差價便達萬元。這樣,陳年舊糧流入國庫,財稅公帑歸於碩鼠,公眾的口糧安全則被打上又一個問號。

  國有糧庫“以陳頂新”、頂風犯案,性質惡劣,為法紀不容。據悉,相關部門已經查封涉事糧庫,表示堅決嚴肅查處絕不姑息。我們相信,以次充好的範圍有多大,中飽私囊的程度有多深,定會給公眾一個交代。但誠如論者言,這次決不能止于“一事一查”,是時候徹底堵住制度的漏洞,決不能讓“以陳頂新”虛撐大國的糧倉。

  其實,一些糧庫的這套伎倆並沒有多高明,無非就是堵了前門、開了後門。一方面,農民新糧本該按國家定價收購,結果卻被拒之門外,甚至需要找關係、排號才能入庫;另一方面,每年需輪換出去的陳糧,卻暗中調包為“新的陳糧”。這一偷梁換柱的勾當,涉及運輸、檢驗、付款等諸多環節,倘若有一步、一人較較真,都不至於此。這背後,暗訪中錄音的那句“這兒的老大是我親兄弟”,怕是道出了內外勾結的實情。

  內鬼與外鬼的“哥倆好”,讓國家的好政策在基層跑了偏、走了樣。作為央企的中儲糧,同時肩負著經營任務、社會責任,不可不自重,不可不警醒。之前,中央巡視組曾明確指出其存在著“基層腐敗案件高發、多發”等種種問題。糧,可能是滿倉,不少卻是陳的;人,似乎是在崗,又有多少“身在曹營心在漢”?陳芝麻爛穀子,只有放在陽光下暴曬,無條件接受法治的監管、民主的監督,才能祛除腐敗的霉病,換來新生的稻香。

  此案可怖之處,不僅在問題糧極易流向百姓餐桌,更有糧食收儲制度累積的漏隙。隨著國家“三農”政策不斷利好、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儲備糧規模也逐年遞增,糧庫建設、管理的成本不斷攀升。事實上,中儲糧的346個直屬庫早已飽和,更多依靠地方和民營糧庫支撐,這次涉案的糧庫就是收編來的。因此,技術上如何規範新增糧庫的運營,制度上如何協調好政府與市場的兩隻手,著實刻不容緩。

  一位智庫專家表示,技術層面的對策重在打通資訊化的壁壘。在大數據時代,啟動遠端視頻監控的智慧“千里眼”,已經沒有技術障礙。同時,日常巡視與隨機抽查均應成常態。也有人説,陳糧與新糧的區分標準有待明晰;涉及糧食收儲的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等的關係,有待理順。糧食法的制定正在路上,這些都需要一一厘清。

  術治標,道治本。糧食安全的“道”,重頭戲仍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上。為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防止谷賤傷農,國家對重點品種施行保護價收購,有力維護了農民利益,保障了民生穩定。而在另一方面,運用好市場手段,發掘各類企業、農戶的儲備能力,亦可築起糧食安全的新屏障。對此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了“目標價格”機制,強調市場決定價格、政府適當補貼,目前新疆、東北等地試點正在穩步推進,相信會對“以陳頂新”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糧食安全是永恒的課題。13億人口的大國,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份危機感與責任心,我們須臾都不能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