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國際班列為絲綢之路增添生機
- 發佈時間:2015-01-14 16:39:0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斌
一列列滿載集裝箱的列車在歐亞大陸呼嘯前行,車輪和鋼軌發出的隆隆聲響打破了古代商路幾個世紀的沉寂。穿梭于中國和中亞、歐洲各國間的多條國際班列,為曾作為中西方友好交往橋梁的絲綢之路增添了勃勃生機。
東起中國沿海地區,經新疆阿拉山口,貫穿中亞、俄羅斯並直達歐洲海岸的新亞歐大陸橋是亞歐陸路最便捷、最經濟的國際通道。它的貫通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再獲新生,沿線各國迎來了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互聯互通的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在訪問哈薩克期間,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要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在國內外得到熱烈反響。“一帶一路”倡議長遠目的在於有效促進要素跨境流動,推動各種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場的對接融合。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使中國地方政府和企業從低成本高效率的運輸模式中看到商機。繼重慶後,武漢、成都、鄭州、西安、長沙等地相繼開通國際班列,越來越多“中國製造”被輸往中亞、波蘭和德國等地。
去年耶誕節期間,更多歐洲人收到了來自世界最大批發市場的聖誕禮物。12月9日,首趟小商品的專列從浙江義烏抵達西班牙馬德里。西班牙發展大臣安娜·帕斯托爾將“義新歐”這條迄今里程最長中歐班列的開通稱為“鐵路行業一大歷史里程碑”。僅3天后,另一列貨運班列從甘肅武威南站駛向哈薩克阿拉木圖。這趟被命名為“天馬號”的專列成為國際班列的又一“新成員”。
穩定、快速、高效的物流通道是加工貿易能否加快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與中亞、歐洲地區互聯互通的交通基礎設施為內陸地區發展地方經濟,優化産業結構帶來良機。借助國際班列的運營,位於西南地區的重慶、成都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IT製造基地。憑藉比空運更省錢,比海運更省時的優勢,貨運班列也從最初的中西部地區延伸至東部沿海地區。
中國鐵路總公司從去年9月開始發展國際聯運業務,並著力構建西、中、東3條中歐鐵路通道。除阿拉山口外,內蒙古二連浩特和滿洲裏,黑龍江綏芬河也成為班列出境口岸。據悉,2014年全年開行的國際班列達285列。
國際班列興起還取決於中國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間日益密切的經貿投資合作。目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哈薩克等中亞國家的最主要貿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國之一。
道路互聯互通不但給中國企業帶來商機,而且還為相關國家提振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從馬德里返程的“義新歐”班列裝載了當地的火腿、紅酒、橄欖油等産品,西班牙政府希望借此幫助本國出口商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正如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建超所言,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目的是為亞洲騰飛插上兩隻翅膀,為沿線國家發展與合作提供一個開放包容的巨大平臺。
“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個實體平臺——中國-哈薩克物流合作基地項目一期于去年5月正式在連雲港啟動。這個由中哈合資建設的基地將為中亞各國貨物運輸提供更多的集裝箱鐵路物流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同傳統的海運方式相比,國際班列仍處於培育階段。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應引導中國國企和民營資本參與國內承東啟西的物流集散中心,鼓勵參同哈薩克及歐洲市場的物流集散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