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錢去哪兒了”暴露權力監管漏洞

  • 發佈時間:2014-12-31 01:00: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民航發展基金、住宅維修基金、附加費、停車費等十項行政性事業收費和政府基金去向不明,這些巨量民生資金,有的收取時不明不白,支出時不清不楚,引發網民廣泛關注和質疑。

  網民認為,在權力約束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諸多收費缺乏監督,成為一筆“糊塗賬”,極易滋生腐敗。建議加大力度清理不合理收費,進一步簡政放權縮小政府收費範圍,將合理收費項目的收取和使用納入法制軌道,讓權力運作更加陽光透明。

  “來錢容易去向成謎”

  政府性收費頻曝“糊塗賬”,網民紛紛質疑“錢去哪兒了”。

  網民“亮劍汾水”説,糊塗的收費如此之多,不禁讓人質疑,其中是否存在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網民“翠竹一聲笑”指出,這些收入對於政府財政收入來説也許只算“冰山一角”,但既然堂堂正正取之於民,就應該明明白白還之於民。

  網民“閱盡”指出,在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任何一項小至幾元幾角的收費,一旦匯總計算,便是筆龐大的天文數字。這些財富的聚斂和運作,如果缺乏嚴格的制度約束,不僅不利於國計民生,也易於造成巨大浪費。

  有關部門面對質疑,不是“仍在進一步研究中”,就是“尚無規定和具體辦法”,網民普遍表示不解。不少網民質疑稱,媒體追問都不回應,這些錢去哪兒了?有關部門仍欠公眾一個交代。

  “糊塗賬”暴露權力監管漏洞

  網民表示,目前許多政府性收費僅憑“紅頭文件”,不但于法無據,還缺乏人大審查和公眾監督。“錢去哪兒了”最終都歸結到“部門自肥”上,凸顯權力運作存在監管漏洞和體制頑疾。

  網民“馮海寧”認為,根據《立法法》規定,政府性基金屬於對非國有財産的徵收,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或者授權國務院作決定。然而,很多收費依據卻是“紅頭文件”,收費合法性存疑。

  他還指出,對於各種費用的收取和使用情況,繳費者有知情權和監督權。但很多收費實際上是“糊塗賬”,公眾無從監督。而“糊塗賬”就給了某些收費者損害公共利益的機會。網民“滇西風語者”認為,在權力約束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這些數量龐大的資金可能會被挪用貪污。

  將收費納入法制軌道

  網民建議,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收費,儘快清理不規範收費,通過簡政放權縮小政府的收費範圍和許可權,糾正“稅收不夠費來湊”的錯誤思想。

  網民“徐揚”指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消除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不能光靠收錢者和用錢者的自覺和自省,還要靠深化改革、制度約束和有力監管。對於收費于法無據、使用封閉運作的資金,監管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明確整改意見。

  網民“李長安”認為,在資金的使用方面,必須將其納入預演算法的軌道。在今年8月通過的預演算法修正案草案中,明確提出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下一步應依法辦事、嚴格落實。

  網民“徐揚”還表示,陽光操作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依法徵收的各種稅費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公眾擁有知情權。同時,也要讓公眾參與資金收支全流程的監管。收費的標準是如何制定的?支取方向又是怎樣劃定的?與老百姓利益息息相關、與發展關係密切的資金收支,要事前多聽證、事中曬賬本、事後強審計、違規必問責,嚴格按照法定程式實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