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外交新常態之一:經濟外交開啟中國範式

  • 發佈時間:2014-12-25 09:55:50  來源:新華網  作者:劉麗娜  責任編輯:曹慧敏

  “經濟因素決定了根本的趨勢,”談到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這樣説。一年多來,伴隨經濟步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外交也呈現出理念新、頻度高、成果豐的新常態。有國際觀察家注意到,在世界經濟合作中,一個中國經濟外交的新範式正在形成。

  國際視野中,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外交新範式更多體現的是發展與共贏的特點。通過領導人的外交穿梭,這一范式經緯交織、海陸並舉、聯通古今、協同世界,為提供新的全球公共産品,推動共同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

  ——理念先行

  經濟外交的中國範式首先體現在一系列新理念上。一年多來,中國經濟外交形成一套具有獨創性的、令世界耳目一新的語匯。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2014年,伴隨中國的高層經濟外交行動,這兩大新概念作為一個詞彙——“一帶一路”,越來越深地為世界所認識和接受。

  同時,借助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合作、上合組織,以及中歐、中美、中非等多邊與雙邊合作機制,“互聯互通”、“高鐵外交”、“經濟走廊”、“開放型世界經濟”、“亞太自由貿易區”等一系列中國概念受到廣泛傳播。

  “中國應被傾聽,中國應被理解,”談到中國經濟外交中的這些新理念,全球金融期貨之父利奧·梅拉梅德如此評價。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説,中國“一帶一路”構想將促進亞洲鄰國間以及亞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間的聯繫。美國前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告訴記者,中國經濟外交的這些構想完全能夠成為中美加強建設性合作,促進彼此繁榮的重要積極因素。

  ——硬體佈局

  如果説“一帶一路”等理念可稱作中國經濟外交之綱,是推動中國經濟走出去的“軟體”,那麼,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行動則是中國經濟外交理念落實的硬體。

  綱舉而目張。高鐵、核電站、公路、橋梁、通訊網路、金融……有觀察家説,一年多來,“高鐵”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一斑窺豹,從中可見中國在國際産業鏈上升的現實。

  羅馬尼亞知名律師、實業家帕烏內斯庫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通過核電站、高鐵等高科技項目,徹底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給歐洲留下的中低檔産品製造供應商的形象,讓包括羅馬尼亞在內的許多中東歐國家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説,現在基本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創造了一個工業化、現代化的窗口期,只要它們抓住機會,參加中國“一帶一路”的構想,很可能就能像中國這樣,實現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

  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所長蘇爾丹諾夫説,中國倡導的在交通、物流、通信、金融、能源等很多互聯互通領域裏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吉爾吉斯斯坦需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這些互聯互通的進程中。

  ——義利相合

  經濟外交拓展了中國的經濟邊界,也展現了中國在道義上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以利相融,以義相通。中國在以經濟手段與世界交往過程中,不僅注重經濟利益互換,還注重以中國的方式、中國的姿態,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推動形成新的更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在2014年8月訪問蒙古國時,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不搞我贏你輸、我多你少。他還明確表示,中國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實現互利共贏。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説,中泰鐵路見證了中泰關係乃至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新歷史起點,並有助於建設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頻繁外交帶動下,中國經濟給世界帶來了巨大改變。紐約大學美中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戴維·狄儂説,“西方國家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中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對此亦有深刻洞見。在近期一篇以《中國世紀》為題的文章中,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指出,在新經濟現實的影響下,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正在形成,中國在其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