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媒:中國外交"弱"是錯覺 有自己獨特戰略

  • 發佈時間:2014-09-01 08:3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克拉克·愛德華·巴雷特 喬恒譯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8月31日文章,原題:中國弱的錯覺 《國家利益》6月份發表了政治學家沈大偉的一篇文章,稱儘管中國取得眾多成就和快速進步,但從大國地位上講,距與美國勢均力敵仍遙遠。雖然該文有值得肯定之處,但也包含了些錯誤。本文側重談談其中一點:中國在外交上不行,是個被動、自私的國家,這些嚴重削弱其國際影響力。

  中國在外交上孤立嗎?沈大偉認為中國不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在外交上形單影隻。其實,這種看法在該文中就遭到自我反駁:“中國外交真正走向全球……今天,北京與170多個國家有外交關係,是150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中國每年接待的外國政要遠多於任何其他國家,其領導人經常出訪世界……”這樣一個國家,在外交上是孤立和缺少權力的嗎?且孤立就代表弱勢嗎?若是這樣,那美國在海軍實力堪比英國時決定不參加國聯,是缺少權力嗎?

  中國外交手法笨拙嗎?文章稱台灣、西藏、新疆、人權、領土爭端和北京捍衛這些問題的“笨拙”做法,“對(中國)形象及其目標起到反作用”。

  有任何證據支援這種觀點嗎?如今,沒哪個主權國家官方承認新疆或西藏流亡政府,承認台灣的只有20來個國家。與之類似,國際上批評中國人權等問題,並未減損北京的影響力。

  中國真的嘗試解決國際問題嗎?文章列舉中國全球影響力受限的另一例子,是北京不願主動參與解決全球問題,而是熱衷糾紛應通過“和平方式”和“雙贏談判”解決這類“空話”。

  誠然,猶豫不決有時説明瞭弱勢,但它同樣可能是出於反感或外交策略。拒絕使用“高壓措施”未必是缺少實力。西方採取對抗或高壓手段,最後往往付出人員、經濟和聲譽方面的巨大代價。對於通過武力威脅推進國家利益,北京很謹慎。一個明證就是台灣,如今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不斷加大,到時北京可能不費一槍一彈就能實現目標。這與俄在克裏米亞採取的政策截然相反。

  中國的世界外交缺少實質性內容?外界指責中國舉辦外交活動時嘩眾取寵。

  其實為展示自己,大多數國家都會不遺餘力地舉辦此類活動。另一論點是,中國實力不濟表現于在外交接觸中過度強調貿易,出訪隨從大多是尋求投資的企業高管。但在這方面,中國與其他大國並無二致。

  中國是不負責任的國家?沈大偉稱儘管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問題,但沒做出與其規模、財富或潛在影響力相應的貢獻,這大大減損了其國際影響力。

  是否有確鑿證據證明中國在回避這些責任?這是否只是西方的偏見?稱中國“能夠且應該遠遠做得更多”,其實是誇大了它的實力。稱中國是不負責任的國家存在明顯的認知偏見。

  中國外交上並不孤立。它遵循自己的獨特戰略。北京把經濟主導視為比兵力投射更有利、風險更小。中國行事不像美國,看似的“弱”並非缺少實力的結果,或許可以用孫子的一句話來詮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作者克拉克·愛德華·巴雷特,喬恒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