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如何應對中國經濟“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12-04 00:29:4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在本年度,"新常態"一詞,成為中國經濟的最新注解。

  這一熱詞,根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新形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10%左右的增長速度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但自2012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明顯放緩,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低於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8%的安全增速。

  低增速之下,各種聲音甚囂塵上,其中不乏擔憂。在這樣的形勢下,今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由此,"新常態"這一經濟術語,成為新一屆班子對中國經濟的新解讀。

  那麼,究竟新常態意味著什麼?如何面對新常態?就一系列話題,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

  "新常態"意味著什麼

  新,是相對於舊而言。言及經濟,新常態顯然將明顯不同於既有發展目標、發展環境和既有的發展模式。

  在李義平看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首先將進入一個中速發展的時期。

  以往三十年,由於産業空間很大、資源環境壓力不大、勞動力紅利充裕,中國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了兩位數的高增長速度。在先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上,也是先經歷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然後再進入一個雖然增速較小、但品質較高的增長時期。

  由此,創新將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任務。目的是通過創新,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進而把經濟的"體質"作強。

  李義平引用經濟學家羅斯托所言説,一個國家經濟起飛之後,必須不斷進行反減速的鬥爭,要在舊的主導部門出現減速時能夠及時地創造出新的主導部門,這就是創新。

  "能否創新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真正的考驗,因為在此之前更多的是模倣。不過,馮·米塞斯警告説,資本主義世界的研究力量也總能把那些只會抄襲模倣的民族甩在後頭。"

  而在新常態下,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也會更為豐富。

  顯然,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的要求更高了,不是簡單的GDP增長。GDP的增長是政府的衡量指標,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和要求是綠色、環保、高品質的發展,要求生態文明、清新的空氣、健康的飲用水、優質的食品;要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求收入分配的公正性,要求公平地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要求清新、乾淨、充滿正能量的社會人文環境。

  如何應對"新常態"

  "'新常態'是新時期,是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新常態面對的是不同於此前的新任務。新常態要求必須有新思維、新舉措,而既有的思維方式很難完成新常態下的新任務。"李義平説,新常態下,必須先改變舊習慣。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行為慣性、追逐目標的慣性,而這些思維習慣根本不能適應新常態下的新任務。"

  這種慣性表現為:一是,有意無意地違背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依然相信政府,相信行政力量可以無所不能,"人定勝天",規律和市場可以被駕馭的思維方式依然在潛移默化地起作用。二是,深厚的GDP崇拜,表面上不以GDP作為考核的重要目標,然而只要GDP增速放慢,就會引起從上到下的普遍焦慮。三是,儘管刺激性政策曾經産生了很多消極後果,然而一旦GDP增速下滑,依然下意識地、輕車熟路地進行刺激,儘管也明白這樣的刺激會片面地放大既有的産業結構,錯失結構調整、激勵創新之良機。

  在李義平看來,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應當著眼于長遠,真正在改革和創新上下工夫。

  新常態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創新尋求新的增長點。不創新就難以完成新常態的任務,應當通過改革使"創新"成為新常態下的常態。

  這種創新是大眾創新,是來自於草根階層的創新,是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驅動的結果。這種機制的特點在於競爭,卻可以把人們的創造力、潛能淋漓盡致地挖掘出來,因為不戰勝別人就會被別人所戰勝。創新是競爭的手段。

  但是,他認為,一個社會不能創新或絕少創新不是人的問題,是體制機制能不能激勵人們創新的問題。已有的30年的快速發展,是通過改革激發了曾經潛伏著的生産力。面對著新的歷史任務,需要創新的時候,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改革,最大限度地煥發起人們的創新激情,使創新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而創新更需要切實保護創新者的受益。

  "當體制、機制到位的時候,創新就會自然涌流。"

  真正地相信市場

  李義平認為,"新常態"更該具有的題中之義是,經濟發展應當靠健全的市場機制的力量,靠內生的力量有節奏地發展,再不是靠行政力量運動式地發展。

  "新思維應當真正地相信市場機制,而不是'葉公好龍'。"

  他解釋,一個具有深厚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歷史遺産的政府,雖然"千呼萬喚始出來"地選擇了市場經濟,但骨子裏還是時有時無地不放心市場,還是依然相信政府萬能。

  具體表現為:不放心反映著經濟發展方向的市場力量的自發,總是試圖通過行政力量,通過宏觀調控把市場的自發扭轉到政府認為正確的方向、範圍和軌道上,其結果是只要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染手的項目,我們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現象。通過審批項目配置資源,實際上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不放心市場的自發,實際上是不理解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就是通過價格的自發波動,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引領資源的合理流向,同時在自發中展示著必然,展示著經濟規律。一旦把'自發'去掉,讓它按照政府希望的軌跡發展,也就多半違背了規律。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怎樣才能遵循規律了。"

  李義平認為,面對新常態,我們必須著眼于長遠,長遠就是要建設一個能夠促進經濟有節奏地、有自我調節和提升功能的、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高品質的發展的經濟體制。

  "這樣的體制建設,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受惠于永遠,比一個短時間內的增長速度意義偉大得多。故此,中國經濟應當咬定長遠的目標,不為一時的經濟波動所動搖,不為情急之下的應急之舉衝擊長遠目標,例如為了短期的GDP的增速一次次地實施刺激政策,干擾改革、干擾經濟體制的建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