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國央行降息不代表貨幣政策“放水”

  • 發佈時間:2014-11-24 15:27:4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中國人民銀行上週末宣佈不對等降息,幾天來國內外議論紛紛,這裡面歡迎的聲音佔據主流,但也不乏擔憂中國貨幣政策“急轉彎”的聲音,甚至一些人推斷中國央行此舉為流動性“開閘放水”,意在救樓市、救股市。

  適當放鬆銀根,是否就意味著貨幣政策“放水”?其實,央行有關負責人的話已經説得很清楚:“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是要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行,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準,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突出問題。”

  顯然,降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央行此次下調利率的重要原因。對於不少中小企業來説,融資難與融資貴是一個現實問題,而企業的大部分貸款資金來自銀行,此次降息無疑為它們傳遞出積極的信號。

  另外,儘管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是否到了要依靠拉動房地産來“救市”的程度,值得懷疑。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4%,與兩會上制定的“增長7.5%左右”的全年目標基本吻合,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仍然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內生動力正在增強,在這樣的當口“放水”救市,顯然動機不足。

  有人據此看空中國經濟,對於此次降息,他們順理成章地解讀為“救市”。

  實際上,一些人還是沿用著對中國經濟的老式分析框架,即:高速增長-放緩-刺激救市—再度高速增長,而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的“新常態”缺乏足夠的了解。總結起來,這個“新常態”即: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不容諱言,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較高。因此,在“新常態”下,除了繼續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之外,在貨幣政策上作出靈活調整,以讓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給中小企業創造更寬鬆的信貸環境,可以給後續的改革騰挪出更大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便不難理解央行對此次降息作出的“仍屬於中性操作,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的界定。深化改革與宏觀調控絕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關係,而是兼收並蓄的互補關係。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的話説,“不要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貨幣政策一般都是短期政策,調整是為了經濟的合理運作,更好地向前推進改革。”

  此前公佈的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明確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增強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宣佈降息的當晚,央行也通過官方微網志強調,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充裕,需要時將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提供流動性支援。

  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看來,此次央行下調利率,還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需要”,因此,她並不認為中國進入了新一輪的利率下調通道。

  人們注意到,此次降息是“不對等降息”,貸款下調幅度高於存款基準利率下調幅度,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這無疑給商業銀行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間。據媒體報道,降息以來,多家銀行採取了差異化的調整策略,不少銀行存款利率“一浮到頂”,一些銀行存款利率甚至“不降反升”,説明降息不僅促進了銀行間的良性競爭,也給了儲戶更多的選擇空間。

  連平説,存款基準利率的小幅下調與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相結合,有利於把正利率保持在適當的水準上,維護存款人合理的實際收益,擴大居民消費,提振內需。

  對於眾所關注的房地産市場,降息的確是個利好消息,但把降息僅僅解讀為“救市”,無疑是片面的。對於房地産行業的調控,中國早已發展出多樣化的政策調控工具,在信貸上,9月30日央行發佈的“房貸新政”針對性更強。但對於老百姓來説,降息確實可以帶來實惠:購房成本低了點,房貸壓力小了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