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國際機構稱貿易全球化巔峰期已過去

  • 發佈時間:2014-11-20 01:05: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近兩年,全球貿易增長和經濟增長一樣平庸,缺乏亮點。英國《金融時報》搶先刊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研究成果稱,全球貿易已經度過巔峰時期。

  據《金融時報》報道,這份將於12月份刊載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旗下刊物《金融與發展》上的研究報告表示,國際貿易這一推動全球化的發動機目前看來已經耗盡了前進所需的能量,全球經濟很難再找回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那樣火熱的貿易增長時期。

  過去兩年,世界貿易比全球經濟的擴張速度更為緩慢,這種現象在數十年來尚屬首次。研究稱,這一變化意味著以國際貿易高達兩位數增長為特徵之一的“超級全球化”時代已經結束。

  研究試圖回答近年來連經濟學家都很困惑的問題:貿易增長速度的放慢是否意味著貿易全球化巔峰的過去。許多經濟學家曾將貿易增長速度的放慢歸咎於歐盟經濟的萎靡不振,認為一旦歐洲經濟恢復增長,那麼全球貿易也會隨之加速。此外,還有人認為,近年來貿易自由化實施速度的放慢使得這一增長速度開始放慢。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份即將發表的報告則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製造商的重心已經從對外轉向對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們認為,與2009年不同的是,2011年至2013年全球貿易大跌的主要因素是結構性因素。由於過去支援貿易增長的因素一去不返,國際貿易不可能恢復快速增長,重回危機前的水準。

  報告分析説,90年代推動國際貿易快速增長的是全球供應鏈的演變。不過近年中國在這條供應鏈上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大。在1993年時,中國進口部分約為出口部分的60%,但此後中國進口和出口的比重越來越小,目前僅為35%。上述研究的帶頭人Aaditya Mattoo認為,中國曾是全球化的首要動力,但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中國就已啟動了“內部全球化”。他説:“這不是危機後的現象,這種更大規模的結構性變化在此之前就已出現。2011年至2013年,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進口增長就已總體平緩。

  Mattoo和他的作者們稱,貿易增速放慢的結構性內涵可能對全球潛在增長速度放慢産生影響,從而也造成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現象。

  長期以來,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不過近年這一現象不再。對於未來趨勢,不同機構看法不同。匯豐通過對25個全球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貿易的最新調查得出的結論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結論完全相反。匯豐認為,全球貿易正逐步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有望于2016年重回增長軌道,到2016年,全球跨境貿易增速將從2013年的僅2.5%回升至8%。

  報告還稱,中國內地將繼續在全球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出口額在全球主要貿易市場中的佔比有望從2013年的18%攀升至29%。而短期來看,得益於歐美等市場穩定的需求增長,預計未來數月中國內地的出口增長將有所回升。內地居民收入的提高不僅將創造更多對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和大件商品的需求,對農産品等的需求也將穩步增長。預計到2030年前,中國內地農産品進口額將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遞增。與此同時,內地農産品的出口額亦將保持穩步增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