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期待中澳自貿擴展貿易領域

  • 發佈時間:2014-11-19 20:29:38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劉曉忠  責任編輯:王斌

  由於中國在服務和智慧財産權貿易領域尚未形成明顯的差異化優勢,在這一領域中國尚無相對成熟的議題設置能力。這使得中澳等FTA的底色仍然主要基於現實的雙邊商品貿易訴求,而這很難真正引領未來雙邊自貿框架。換言之,為適應新的國際貿易體系發展訴求,中國可能今後將不得不與FTA對手方簽署新的貿易領域補充協議,擴展現有貿易協定的適用貿易領域範圍,要麼客觀上需加入TPP等類似組織,避免與單個國家進行FTA談判的高成本。

  繼中韓完成自貿協定談判後,11月17日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意向書。至此,中國內地已與東盟、智利、紐西蘭、瑞士以及中國港澳臺等12個國家或地區簽署雙邊自貿協定,與南韓和澳大利亞完成FTA談判。

  根據中澳雙方談判結果,在商品貿易領域,澳大利亞對中國所有産品關稅最終均降為零,中國則將在4~11年內對從澳大利亞進口的95%産品逐步免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彼此承諾涵蓋眾多部門、高品質的開放;在投資領域,雙方承諾在協定生效日起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大幅降低企業投資審查門檻等。顯然,就中澳雙方都各有側重對外展現這次談判的成果看,中澳FTA實現了雙贏。

  相比WTO這種多邊自貿協定對全球經濟社會的敏感適應能力趨差,FTA無疑至少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代表未來國別貿易的航向。而美國在泛太平洋地區和大西洋地區分別展開的TPP和TTIP談判,正在構建可以替代WTO的自貿閉環,再加之目前美國經濟重新回到引領全球經濟走出困局的角色,且TPP和TTIP等的高標準對中國或將形成現實的準入門檻,中國亟須在國際自貿領域探尋相應的破局之策,避免自身陷入“孤島格局”。而最近中國集中在APEC和G20峰會前後與南韓和澳大利亞簽署雙邊自貿協定,確實展現了中國在FTA領域的現實需求和發力航向。

  因此,當前包括中澳自貿協定在內的14個自貿協定,確實給中國和貿易夥伴帶來了現實共贏。不過,這種利好多少顯得有些靜態。未來如何增強FTA對雙邊經貿結構的敏感性適應能力,無疑是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