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安倍經濟學”已經窮途末路

  • 發佈時間:2014-11-05 01:33:38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祥子,不是老舍筆下的車夫,而是一個喜歡冷眼看時事、歪嘴説經濟的財經記者。處女座的他雖非出身經濟科班,但對財經世界卻有著近乎癡迷的偏好,偶爾觀點出奇惹罵招恨,也只是微微一笑,下次繼續。

  上週日本央行宣佈加碼QQE,立刻引來了日元匯率的暴跌以及日本股市的上漲。自安倍晉三2012年底上任日本首相以來,研究機構將其推行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稱之為“安倍經濟學”。如果説,目前這種情況就是“安倍經濟學”的執行效果,那基本可以宣佈,“安倍經濟學”可以休矣。

  不管是學術界還是金融市場,很多人認為,所謂“安倍經濟學”無非就是通過央行向市場注入資金,通過推高通脹和壓低匯率,實現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儘管在其所有計劃中也包括財政刺激政策以及放鬆管制、促進創新等內容,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貨幣政策。而這樣一套方法,實際上是“反經濟學”的。

  通過貨幣放水推動通貨膨脹,不管從哪一派經濟理論來講,發揮效用都存在一定的前提,或者説是約束條件。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後推行的量化寬鬆(QE)政策,雖然確實拉動了美國的經濟恢復,但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金融體系在金融危機期間遭遇了強烈的去杠桿化,而QE的推出恰好對修復市場的杠桿率起到了作用。即便如此,上述政策依然飽受詬病。

  而現在的日本,既沒有美國那種潛在的貨幣杠桿需求與金融市場優勢,更沒有中國這樣超大型新興市場國家所獨有的巨大的投資與消費潛在需求,光是幻想通過降低本幣匯率而推動出口,本身就是異想天開。2013年以來的事實已經證明,對於日本經濟而言,最大的問題依然在於其國內的結構問題,包括人口的老齡化、創新能力不足、傳統産業喪失競爭力等,這些都是不能通過貨幣寬鬆所改善的。並且貨幣寬鬆所帶來的財政債務壓力驟增,更是不得不逼迫政府採用加稅的手段來平衡,而這又會使得市場的活力急劇減弱,從根本上抵消貨幣寬鬆的效果。

  針對“安倍經濟學”的最後一搏,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已經給出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將日本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