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業內人士:經濟調整期倒逼商業銀行經營轉型

  • 發佈時間:2014-10-21 07:39: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姚慧婷

  經濟下行調整期,商業銀行信貸違約概率會顯著上升,但當經濟復蘇時,違約概率並不會顯著下降。經濟調整期,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在對風險的防控水準上。經濟調整通過各種因素對實體經濟産生著負向衝擊,而商業銀行的親週期性加劇了這一影響,反過來又使商業銀行面臨發展困境,這倒逼商業銀行必須通過策略調整實現經營轉型。

  商業銀行的親週期性強化了其與實體經濟的動態互動

  我國經濟增長從2010年開始就一直處於下行調整狀態。經濟下行調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與商業銀行的親週期性效應關係密切。

  一是信貸制度的親週期性。商業銀行具有普遍的“短視性”,其決策傾向於依據當前的經濟環境而不是未來的經濟發展,現行的信貸制度對商業銀行決策行為影響較大。商業銀行貸款損失風險的天然滯後期通常在一年以上,這種滯後性與信貸盲目擴張決定了經濟調整期信用緊縮的必然結果。緊縮期借款主體的道德風險概率更大,商業銀行出於貸款安全性考慮,也會緊縮信貸規模。

  二是會計制度的親週期性。商業銀行傾向於低估小概率負面事件,經濟快速增長時準備提取不足,增速下降時對損失準備的要求隨之增加。會計處理中“公允價值計量”規則,也會造成經濟蕭條期,因資産價格下跌,致使企業借貸及投資進一步萎縮的結果。

  三是政策執行的親週期性。以利率政策為例,我們對2003—2013年間商業銀行的實證研究發現,利率變動與銀行風險承擔呈顯著負相關關係;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依賴於商業銀行資産規模、資本充足狀況以及宏觀經濟發展情況,銀行資産規模越小、資本充足率越低,其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越強。

  四是監管約束的親週期性。經濟調整期商業銀行貸款風險暴露增加,最低資本要求相應增加,迫使銀行的信貸決策隨經濟的週期性波動而被動變化。大量的實證表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表現出較強的親週期性,投資、信貸與政府行為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商業銀行的親週期性,能夠有效解釋投資、信貸與政府行為一致性變動的態勢;同時,三者的同步變化也是商業銀行親週期效應存在的佐證。

  經濟調整對商業銀行持續穩健發展形成的較大壓力

  經濟“新常態”不回避“新問題”的存在,比如産能過程矛盾更趨突出,生産要素成本加快上升,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凸顯,財政金融風險可能增大。雖然“微刺激”確保政策托底、不滑出下限,但這些問題會長期存在。

  (一)利潤增長的壓力。一是存貸利差收窄。經濟調整期,央行傾向於逆週期利率政策,進一步收窄利差空間,利差減少會嚴重影響商業銀行的收益水準。二是流動性成本上升。在經濟調整期,由於投資者避險意識增強,對投機性貨幣需求增加;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配置收益相對較低的證券投資工具的壓力加大,致使銀行的利息收入相對下降;貨幣市場資金價格會隨著流動性供給增加而持續走低,也給商業銀行造成一定的收益損失。三是凈息差持續下降。2012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隨資産收益率下降而逐步收窄,但到2014年以後,雖然資産收益率上升,但趕不上負債成本上升的速度,凈息差呈快速下降態勢。目前,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從2011年的2.80%下降到2014年一季度的2.58%。

  (二)不良貸款反彈的壓力。第一,在經濟調整期,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一些行業産能過剩,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導致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累積。2013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5921億元,重回1%以上。第二,房地産行業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2014年一季度到位資金同比僅增6.6%,遠低於上季度水準,利用外資同比下降33.9%,定金及預收款同比下降1.9%,按揭貸款接近零增長,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5.2%,待售面積同比上升22.9%。

  (三)結構調整的壓力。一是銀行貸款集中度過高、結構趨同。商業銀行有限的貸款規模往往流向與其保持長期良好合作關係的戰略性大客戶和大型企業, 這在經濟調整時期,容易導致風險集中爆發。二是貸款需求下降。目前,雖然中小微企業貸款需求相對強勁,但大型企業需求明顯下降。從歷史數據看,由於企業貸款需求的下降和商業銀行的審慎行為,信貸增速會明顯下降。三是與資本市場相關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速放緩, 基金和理財産品代理或將大幅下降。目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一直在20%以下,增加非利息收入業務和非資本佔用型業務難度較大。此外,美聯儲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期, 也使我國商業銀行壓力上升。

  (四)發展轉型的壓力。主要體現為金融脫媒的壓力:一是融資脫媒。2002年以來社會融資結構已發生了深刻變化,企業債券和直接融資規模已由2002年的5%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25%,包括信託、委託和銀行承兌的非標融資由2002年的3%上升到15%,而同期的銀行貸款則由90%下降到60%。二是技術脫媒。在支付結算方面,第三方支付通過大量的金融創新侵蝕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在信貸融資方面,阿里巴巴、蘇寧等均已深度涉足金融業,直接挑戰商業銀行支付仲介和信用仲介功能。三是客戶脫媒。目前,大客戶被允許成立財務公司或“內部銀行”,地方政府可以全球借錢,而且成本較低、方式靈活。除此之外,隨著“資金歸集”牌照的下發,未來券商可以擁有“超級銀行賬戶”,具備集中股票賬戶、期貨賬戶和資管賬戶、統一使用的功能。

  商業銀行應對經濟調整的積極策略

  加強發展戰略和目標市場研究;堅持“有品質的發展”;推動結構調整;提升金融創新能力;有效防控信貸風險;強化基礎管理。

  (一)加強發展戰略和目標市場研究。戰略管理,應把握大勢,順應時勢;應協調發展,既注重發展目標與經濟走勢的協調,又注重信貸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創新推進與監管政策的協調。發展路徑應結合順週期和逆週期的需要,同時應關注目標市場的選取、甄別。

  (二)堅持“有品質的發展”。核心問題是要在利潤增長、市場份額、可持續發展和産品優勢等目標之間作出科學的權衡取捨。商業銀行應該關注的是在持續經營期間扣除風險加權後各期利潤的貼現值。

  (三)推動結構調整。在零售業務方面,應重點關注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等新的金融業態發展,實現從傳統銀行向財富管理銀行的轉型。在對公業務方面,要建立適應市場需要的、符合發展規律兼顧自身特點的業務發展結構。此外,也要統籌對客戶、市場、産品和收入的結構調整。

  (四)提升金融創新能力。通過持續提升創新能力,促進資訊互通、資源共用、協同聯動、流程銜接,推進商業銀行由單一銀行向綜合金融服務集團轉變。

  (五)有效防控信貸風險。如推行差異化授權和審批,引導信貸資源優化配置。關注區域擔保鏈風險,切實保障信貸資産安全,防止風險蔓延。強化貸後管理,推動風險關口前移。

  (六)強化基礎管理。如加強制度建設,防範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著力優化流程,實現由部門職能為中心的管理向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化管理。強化內部控制。

  (作者係中信銀行鄭州分行行長 韓光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