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帶一路”宜處理好若干關係
- 發佈時間:2014-10-08 16:08:17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姚慧婷
讓“一帶一路”的戰略倡議和發展合作理念在相關國家間形成廣泛共識,成為合作共贏的典範,需要著力處理好若干關係
“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構想提出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但世界有關國家對此看法並不一致,贊成者有之,疑慮者有之,支援者有之,觀望者有之。如何讓“一帶一路”的戰略倡議和發展合作理念在相關國家間形成廣泛共識,成為合作共贏的典範,我認為要著力處理好以下幾組關係。
處理好傳統繼承與時代創新的關係
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商貿之路,而今天的“一帶一路”合作領域要廣泛得多;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無,今天交流合作的範疇要大得多;今天的“一帶一路”繼承了古絲綢之路開放傳統,吸納了東亞國家開放的區域主義,秉持了開放包容精神,不會搞封閉、固定、排外的機制。
“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域和國別範圍是開放的,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參與進來。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一帶一路”的交會之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也可融入合作。隨著“一帶一路”進程中項目增多,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
中國將與沿線國家對接發展戰略,推進貿易、産業、投資、能源資源、金融以及生態環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産業園區的合作,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優先領域和早期收穫項目可以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可以是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産業合作。各類合作項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的優勢,目標是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不是重復歷史,而是繼承傳統,超越歷史,創造歷史有偉大創舉。“一帶一路”依賴“絲綢之路”經濟、人文、商貿的千年傳承,並賦予其新的合作意義,譜寫“絲綢之路”的新篇章。正如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所長塔蘭特•蘇爾丹所言,“一帶一路”不僅為全球化進程中亞洲地區的意義與作用帶來了新前景,也為全球化進程賦予了具體內容。
處理好中國發展戰略
與相關國家發展戰略的關係
我們認為,中國只是提出了一個倡議,但具體怎麼做應是相關國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以中國為主,應該是相關國家共同為主;“一帶一路”要通過雙邊協商或多邊論壇傾聽各方意見;要將“一帶一路”上升到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高度。
就中國而言,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建設無疑要與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緊密結合,並以此為契機,推動解決國內改革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帶動沿邊省份開放發展,著力形成以開放倒逼機制、以改革完善制度、以制度促進開放的良性迴圈。
但中國從不僅僅從中國角度考慮問題,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中國堅持將相關國家作為一個整體通盤思考和統籌推進,把有關項目納入到相關國家的發展戰略中,並與東盟、上合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區域合作的現有規劃和項目做好銜接,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相關國家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的有機結合,通過幫助相關國家提升綜合實力的方式,促進地區共同發展,實現地區共同安全,培育地區共同意識,形成地區共同聲音。
在共建“一路一帶”過程中,中國將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並舉。中國不僅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要通過“一帶一路”等途徑打造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打造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
“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而是各國共同的事業;不是中國一家利益獨享地帶,而是各國利益共用地帶。共同建設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一帶一路”途經多國,在尋求發展的同時應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習近平主席曾表示,中國在中亞地區奉告“三不”原則,即不干涉內政,不謀求主導權,不尋求勢力範圍。“三不”原則,適用於所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一帶一路”應摒棄“零和”觀念。“一帶一路”不是與大國爭奪勢力範圍,而是形成大國良性互動,促進彼此共同利益,與大國攜手共建,努力把“一帶一路”變成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新平臺和助推器。
最近,多個國家的專家及企業家代表匯聚中國新疆,普遍認為,泛中亞地區正處於經濟回暖期,“一帶一路”將為中國深度參與這一地區經濟復蘇提供契機,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統籌好“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
與地區現有合作機制的關係
“一帶一路”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對現有合作機制的延續和升級。“一帶一路”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既有合作機制産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一帶一路”並不排斥現有國際組織,而是要用好地區現有合作機制對多邊合作的延伸效應。中國與有關國家依靠既有的雙多邊機制,陸續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聯互通及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等措施。
俄羅斯有學者認為,在上合組織內,目前發展比較落後的就是多邊經濟合作。建設“一帶一路”有可能促進上合組織國家間多邊經濟合作。
處理好當前合作與長遠目標的關係
規劃“一帶一路”需要全球視野和長遠考慮,但也不能將該戰略無限放大“泛化”,目前存在一種傾向,將該倡議的內涵無限地擴大其外延,有的甚至將其延伸到北極,我們不能機械地沿襲古代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不是一個筐,什麼都往裏面裝。具體推進也不能平均用力,而是有重點。在推進過程中,要確定好重點戰略,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重點路線上也要確定重點項目,不能平均用力,不能齊頭並進。操作中要本著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原則,成熟一個推進一個,決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大幹快上。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長遠的戰略構想,目前尚處於調研和啟動階段,在形成完整、系統的成熟思路之前,要力避急功近利、急躁冒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是一個長期實現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通過紮實推進、不斷深化區域合作來推動其最終實現。
處理好經濟合作與人文合作的關係
經濟合作無疑是“一帶一路”框架中的重要內容,但經濟合作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部。也涉及文化。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次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並提出“五通”,即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其實是一條經濟之路、文化之路、友誼之路與民心互通之路。今天的“一帶一路”,更是要呼籲文化先行,通過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
“一帶一路”要注意從人文領域做起,重視民間交往、人員往來、輿論宣傳等人文交流的先導作用,通過組織“一帶一路”文化行等活動,爭取社會民意支援。
文化交流合作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推動發展,有助於夯實沿線國家的民意基礎。
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和民間力量的關係
政府層面重在把握方向,建立協調機制,但要著力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要逐漸從政府主導的推進模式向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模式轉變。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讓企業和民間在一些領域“打先鋒”,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間促進的立體格局。
“一帶一路”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各類企業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的民間力量加入“一帶一路”建設活動。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民間外交的推動作用。
處理好基礎研究與頂層設計的關係
“一帶一路”是大戰略、大倡議、大思路,當前應做好“一帶一路”的基礎性研究,就其目標、內涵、實現路徑及其政策做出科學解讀,防止盲進盲動,消除曲解和誤讀。
“一帶一路”建設,包括前期研究都是開放的,相關國家應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不斷豐富和完善“一帶一路”的理念、構想和規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制定出良性機制、政策內容和細節落實。
要充分發揮各國專家學者的智慧,通過雙邊、多邊國際研討,把情況摸透,方案做實,規劃做細,特別是要研判“一帶一路”建設可能面臨的風險和困難,並準備好預案。
處理好引導國內輿論與國際輿論的關係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許多國家積極支援,但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接受這個倡議,其中甚至不乏曲解、誤解和誤讀。有些國外學者認為“絲綢之路”早已成為地緣政治鬥爭的“招牌”;有的認為中國決定利用這塊“招牌”為自身利益服務;有國外學者認為,“一帶一路”構想只是在“上合組織空間內建立自貿區”的漂亮包裝,其實質是為推動中國商品、服務、資本進入有關國家創造便利條件;歐洲有的研究機構的學者認為,歐洲目前對“一帶一路”還沒有足夠的了解,但會考慮同中國更加細緻的對話戰略。
為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國際輿論,講清中國的意圖。需要強調的是,要引導好國際輿論,先要引導好國內輿論。在資訊互動時代,國內輿論與國際輿論很難區分,國內輿論往往成為國際輿論的依據。當前,國內一些輿論在宣傳“一帶一路”時有的調門太高,甚至提出要像當年大唐帝國平定西域一樣經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有的則調門太低,認為“一帶一路”就是“給別人送錢”。對上述國內外不當言論,我們的確要做好輿論引領工作,為實施“一帶一路”創造一個良好的國內外輿論環境。(《中國投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