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民企“二代”們的接班難題:專家建言四種選擇

  • 發佈時間:2014-10-07 10:06:1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9月的吉林省四平市已經有了些許寒意,偉達包裝公司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雖然是週末,16萬平方米的7個印刷包裝廠區,數百台機器依然在不停運轉。

  30多歲的新晉“掌門”盧健衛穿梭其中,不斷停下來查看印刷的品質。西裝革履的他,在工人中顯得有些突兀。

  這,正是中國民營企業傳承畫卷的一個典型片段。

  中國市場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已佔據國民經濟1/3以上的份額,造就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中約有70%?80%為家族企業。有媒體曾經做過一個統計,資産過億元的民營企業家中,50歲以上佔到了60%,也就是説在未來的十幾年內,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民營企業要完成交班換代。

  “民營企業現在承擔著很多社會責任,譬如創造社會財富、解決就業問題,等等。可以説民營企業的傳承問題,不僅關係到企業自身的持續發展,更關係到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中國經濟發展。”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家族企業課程主任、中國金融案例中心執行主任高皓表示。

  但是,家族企業傳承的難度系數非常高,正如巴菲特所説,“家族企業的傳承,好像在2000年奧運會金牌選手的後代中,選擇2020年奧運會的參賽選手。”而在中國,這輪民營企業的交接班恰與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改革全面深化、産業結構轉型調整重合在一起,更顯其推進難度。

  “二代”們的接班路

  “民營企業靠什麼?我告訴我的職業經理人,和你們比,我的兒子在專業上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他對企業一定是最有使命感的,他會對所有人負責。”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如是看待接班問題。

  在中國,有不少企業家都想如曹德旺一樣,把企業傳承給“二代”、“三代”。

  修遠是修正藥業集團董事長修淶貴的大兒子,“海歸”後進入家族企業,7年來在多個崗位鍛鍊。從2007年整頓廣東分公司銷售渠道混亂,到2011年負責斯達舒事業部全國的銷售,再到如今修淶貴把銷售業務全部交給修遠。現在修遠管理著修正銷售體系下的10萬人,這意味著修正藥業80%以上員工已屬修遠管轄,修淶貴正在默默地過渡手中權力。

  偉達包裝的盧健衛進入家族企業的時間更早。1993年初中畢業後從工人做起,在各個業務環節都有歷煉。為了證明自己,盧健衛反而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從基層升到管理崗位,到現在統管公司整體業務。

  一步步實現順利接班的二代們,從底層開始做起,慢慢做到公司管理層,逐步適應了穿襯衫的樣子,體會到擔當的責任,一切再自然不過。

  在這一輪二代接班潮中,許多知名企業的二代已經完成接班或正在接班的路上。比如新希望劉永好之女劉暢山東威達楊桂模之女楊明燕、廣宇集團王鶴鳴之子王軼磊等。另外,如世貿股份許榮茂之女許薇薇、許世壇姐弟,雅戈爾李如成之女李寒窮,三一重工梁穩根之子梁在中,紛紛擔任公司第二號人物或者進入董事會。

  為了將企業成功傳給二代,不少企業家早早開始著手學習國外同行的經驗。吉林省一位企業家表示,“國際上,500強企業幾乎全是私企,比如豐田、福特等,‘老福特’本來沒讓自己的下一代接班,可現在還是孫子接了班,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家族能鎮得住局面。”

  高皓每年數次帶著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去世界各地的家族企業學習。今年8月份,高皓帶著20多位學員奔赴歐洲,探訪了列支敦斯登皇室家族、義大利首富阿涅利家族、喜利得(Hilti)家族。各個家族各具特色的傳承路徑,也為中國企業家學員提供了更多傳承的思路。

  除了五道口金融學院之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長江商學院、北京大學也都紛紛辦起了家族傳承總裁班。雖然學費動輒幾十萬元,依然吸引了許多的一代和二代,可見市場需求足夠旺盛。

  困擾

  不過,也有一些二代的接班過程顯得糾結。“我的理想就是父親的理想”,這是呂雪源在放棄了6年白領生涯,不得不接手家族企業時認清的現實。

  從一個在金融系統工作了近6年的職場白領,“空降”到家族企業擔任管理者,呂雪源認為這是作為家中獨子對家庭的一種責任。“最初的目標就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職場上實現一步步的晉陞,但是2009年我不得不辭掉工作,幫忙父親經營家裏的企業。”

  儘管被動,但為了能更好地接手父親經營的溫泉度假村,呂雪源用了三年時間前往新加坡學習酒店管理。

  如何獲得父輩的支援,再獲得與父輩一同打江山的公司元老的認可,可能是每個二代最大的精神壓力。“特別是在一個飯桌上,這個叫叔叔,那個叫伯伯,許多話、許多問題都很難講、很難辦。”呂雪源有些無奈地説。

  高皓表示,政策的特殊原因也影響著這輪家族企業的傳承。譬如,獨生子女政策,家族內沒有競爭的壓力,可能導致二代不思進取,不適合接班。另外,獨生子女一旦遭遇什麼意外事故,可能對整個家族的傳承更是致命打擊。

  也有選擇創業的二代。2004年馮叢志正式接班長春萬榮集團董事長,隨後父子在企業發展方向上産生了不同意見。在收到美國洛杉磯大學的入學通知後,馮叢志選擇一邊留學一邊為萬榮開拓國際市場。最終留美歸國後,他開始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當初與朋友一起創辦的擔保公司。

  其實,現在拒絕接班的二代越來越多。浙江省的一份調查顯示,只有14.5%的受訪者明確要接替父輩掌管企業;有38%的二代表示希望聘請職業經理人來打理企業;另有近一半的人表示“還沒想好”。企業無人可傳的局面一目了然。

  正是出於同樣的困擾,近兩年國內各種傳播正能量的二代聯盟開始逐漸興起。吉業長青俱樂部是由吉林省各個行業代表企業代表聯合成立,該俱樂部秘書長英佑向記者指出,東北地區老一代民營企業家不像江浙一帶喜歡抱團發展,而現在二代企業家的行事風格與老一輩有了明顯差別,他們更希望能夠在一起攜手並進,共同成長。

  四種選擇

  國外研究資料顯示,家族企業的壽命一般為23年左右,能延續至第二代的家族企業僅為39%,只有15%能延續至第三代。國內的有關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家已經超過了300萬,由於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家難以擺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家族企業傳承困難的原因無非以下幾種:創始人缺少子嗣,無家族成員繼承;家族成員自有打算,不想經營企業;接班成員能力不足,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只得易主或者倒閉。也有少數創業者很想得開,直接把企業賣掉,或將位置“禪讓”。

  高皓表示,家族企業傳承模式有四種,就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不同的傳承模式將把企業引入不同的治理模式。

  第一種就是上述多個案例的管理權傳承。子女從父輩手中接過企業的領導權,繼續經營父輩的事業,也就是子承父業,那麼企業就實現了家族內傳承,企業的治理模式停留在原地。這也是大多數企業家願意選擇的傳承模式。

  第二種是家族繼承股權,但子女只作為負責任的股東和企業盈利的受益人,企業在創辦人退休後交給職業經理人管理。也就是將治理模式轉變為家族所有、職業管理。

  這樣的傳承要麼是因為二代沒有能力管理企業,要麼是二代沒有意願參與家族企業。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沃爾頓家族,老沃爾頓去世後,選擇了職業經理人來打理沃爾瑪的日常經營。但沃爾頓家族是董事會成員,把控戰略決策。時至今日,沃爾頓家族成員仍堅持每年召開三次家族會議,以期培養起第三代對於家族企業的感情,從而使他們將來成為“負責而又富有建設性的沃爾瑪股東”。

  第三種是家族透過股票上市或股權轉讓逐漸把股權稀釋,變成小股東交出所有權,但家族成員仍然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這條路將企業的治理模式轉向外部所有、家族管理。

  第四種是家族放棄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徹底退出,以家族財富為主體向下傳承。當真正到了家族財富傳承這一環節,各種傳承工具的引入變得更加重要。

  傳承的工具

  吉林省一位企業家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企業的最大難題就是傳承問題,已經意識到應該有一個團隊、一個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找個專業機構來解決。“不然積累了30年的財富就會出現大問題”。

  在家族企業圈子也有不少前車之鑒。海鑫鋼鐵成立於1987年,是一家以鋼鐵為主業,集資源、金融、地産、兒童教育等行業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為山西省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2003年1月創始人李海倉遇刺,其子李兆會被迫中斷在澳大利亞的學習回到國內,開始他的企業家生涯。

  然而,10年時間裏,海鑫鋼鐵生意日漸沒落。2014年3月7日,有媒體報道説,海鑫鋼鐵未能償還逾期銀行貸款,根據此後公佈的數據,海鑫鋼鐵集團涉及的債務風險敞口有150億?200億元。僅民生銀行在“海鑫係”貸款敞口就超過30億元。

  面對這種情況,不少家族企業傳承的舶來品如家族信託等,已在國內興起。家族信託致力於財富管理和傳承的信託,最大特點在於風險隔離和代際傳承,在歐美家族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位從事家族傳承培訓的人士指出,對於海鑫鋼鐵這種情況,如果最初設置了家族信託,那麼即使二代再不擅經營,也不會如此衰落。

  國內也有善於使用家族信託方式而將風險最小化的成功案例。

  龍湖地産董事局主席吳亞軍與丈夫蔡奎曾以390.6億元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夫妻。最終,2012年年底,吳亞軍與蔡奎“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除婚姻關係”。但這場離婚並未給龍湖地産造成股權紛爭。事實上,這二人採用的正是英、美法律體系下的家族信託安排。

  吳亞軍、蔡奎通過持有信託基金的方式,輕描淡寫地完成了離婚財産分割。業內認為,相比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家庭離異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這場事關企業穩定與家族財富傳承的財産分割範本,無疑是成熟且極具前瞻性。

  此外,近年中國民營企業還掀起了成立慈善基金會的熱潮。牛根生在2005年捐出自己和家人在蒙牛乳業所持的全部股份,創立了老牛基金會,專門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在牛根生百年之後,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會”,家人不能繼承,妻子、一兒、一女每人只可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不過,蒙牛如今已被中糧收購,以慈善基金控股企業的設想已不存在。

  近年來西學東漸的家族辦公室,也通過成立獨立的機構、聘用投資經理、自行管理家族資産組合,以幫助家族在沒有利益衝突的安全環境中,更好地完成財富管理目標,實現家族治理和傳承,守護家族的理念和夢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