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葉檀:面對機器人浪潮中國只能喝粥嗎

  • 發佈時間:2014-09-15 07: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記得電影《摩登時代》的人,還會記得卓別林時代的現代化,流水線上的工人最後精神錯亂。

  現代製造業並不是流水線的同義語,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已經開始大規模研發機器人,希望日後以機器取代某些環節的人工。筆者在汽配廠看到,只要有大量穩定的訂單,企業主的第一件事就是購買機械手臂取代人工。

  在訂單穩定的製造工廠,機器人好處多多,沒有成本大幅上升難題,不會因為情緒變化生産出不合格的零件,提高了標準化率。幾乎所有的企業主都表示,購買機械手臂雖然貴,但長遠來看成本更低。而在潔凈、危險作業、物流等領域,機器人也發揮著人工難以發揮的作用。

  201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了36560台,同比增長60%,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機器人市場。儘管如此,我國機器人數量使用密度較發達國家而言依然較低,在每千人機器人擁有量這個指標來看,我國僅有23台/千人,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與世界平均水準的55台也有較大差距。從自動化水準最高、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汽車行業來看,五大世界先進汽車生産國日本、德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的汽車工業機器人密度均達到了每萬人1000台以上,中國即使大幅增長也僅有每萬人213台。

  有人責怪憑什麼裝配也不如德美日等國,只有一個原因,流程與標準化程度不如發達國家,而機器人的標準化程度比人工好得多。蘋果某些微細螺絲的規格,被要求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機器人的操作要好得多。

  中國機器人行業規模飛速發展,2013年增速5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製造業工人數量在5000萬人左右,而工業機器人傳統替代的領域如汽車、電子、化工及食品等行業的工人數量在3000萬人左右。假設2020年前後這些行業的平均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00台每萬人,則有30萬台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

  機器人行業不如高鐵國産化率高,中國作為機器人最大的市場,缺乏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存在嚴重瓶頸,國産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只有13%,在高科技的機器人領域,我們通常賺的還是組裝的辛苦錢。

  日、韓等國實行機器人強國戰略,如廣州數控副總工程師何英武先生所説,“南韓重視服務類型機器人,主導這類型機器人的標準;美國主導高端機器人,如勘探、防爆燈功能機器人;日本的工業機器人非常出色,且比ABB價格便宜;瑞典的ABB代表歐洲的技術,工藝非常精湛,擁有最完整最好的産業鏈”,中國需要所有上述這些機器人,問題是,那些忙於跑馬圈地的企業已經準備好了嗎?

  據高工機器人産業研究所統計,截至2014年6月,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産業園已超過30個。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機器人不是房地産化,不是地拿得多、園區面積大就有核心産業,股市造概念同樣不能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中國機器人需要運用全球開源系統,讓願意動手的年輕人在車庫中用國內廉價的零配件,製造出創意十足的機器人,最終不僅進入企業,還能進入尋常百姓家。對於中國創業者來説,追根究底,制度與技術才是真難題,而不是其他。

機器人(300024)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