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9日,時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的張喜武就“國企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圖/視覺中國
張喜武的官場滑鐵盧
因嚴重違紀受到黨內、行政撤職;撤職前任國資委副主任;神華集團在其任期內出現利益輸送、腐敗問題
7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因嚴重違紀受到黨內撤職和行政撤職,降為正局級非領導職務;終止其黨的十八大代表資格;收繳其違紀所得。給予其撤銷黨內職務的處分
曾掌印“世界第一大煤企”,以“勤勉”和改革派示人的張喜武,在37年的職業生涯中,從基層技術員到“傑青”博士,商界領袖,升任國資委副主任後,頻頻擔任新聞發言人指點“國企改革”,最後卻因嚴重違紀而遭遇官場滑鐵盧。
有人説他“不愛錢,愛權”,有人説他“敢想敢幹”,但在“出事”的原因方面,許多人還是將目光盯在了他任職19年的神華集團身上。
消失的“行家”
2017年3月22日,國資委黨委、中紀委駐國資委紀檢組召開案件通報會,時任國資委副主任的張喜武主持會議,這是張喜武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此後的三個月,張喜武進入“消失”狀態。4月12日,國資委黨委理論中心組召開學習會,張喜武的名字就沒有出現在國資委領導名單中,引發外界猜測,4月13日,國資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中,張喜武繼續缺席。有媒體報道,直到6月30日,國資委官網“機構概況”欄目已悄悄撤下了張喜武的領導消息。
有傳聞猜測,張喜武受到調查,與神華集團的腐敗“窩案”有關。
在中紀委兩輪巡視期間,神華集團共處理271人,其中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01人,對25個基層黨組織通報批評和誡勉談話。
7月3日,當張喜武“打探巡視資訊”的違紀問題被公之於眾之後,有人認為,他是在打探有關神華的事情。
在張喜武被宣佈黨內撤職後,7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賄罪對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原副書記、紀委書記甄久春(正廳級)決定逮捕。
在2014年中央巡視組進駐神華前,張喜武已經離開神華,調任國資委,被撤職前,張喜武在國資委領導中排名僅在黨委書記郝鵬、主任肖亞慶之後,58歲的他還是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一位熟悉張喜武的業內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説,他懂技術,懂國企,懂市場,工作雷厲風行,改革大刀闊斧,是個“懂企業的行家”,主持國企改革任務後,央企“四項改革”和“十項改革”試點的推出,都與他相關。
暴露的“黑洞”
2014年,中央巡視組進駐神華集團,併發現系列突出問題。在此之前,張喜武已在神華任職達19年之久。
中紀委的巡視暴露出神華集團長期的“管理混亂”:工程管理混亂和經驗銷售混亂。值得注意的是,中紀委在對神華集團的兩輪巡視中披露,神華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兩黑”:神華煤炭滅火工程存在利益輸送“黑洞”,和一些企業領導人操控重點合同煤審批權謀取腐敗“黑金”。
中紀委通報顯示,神華集團煤炭滅火工程管理混亂,一些私人老闆受利益驅動並得到“權力”庇祐,打著滅火工程旗號大肆開採和銷售煤炭,甚至故意製造煤田火點,謊報滅火項目。有的滅火工程層層轉包,造成生態破壞,事故頻發。滅火工程成為少數人的“暴利工程”,形成“鏈條式”腐敗。較長時間內,神華集團煤炭經行銷售管理混亂,少數人操控重點合同煤審批權,形成較大尋租空間。有些企業領導人在煤炭經行銷售中結成利益同盟,利用煤炭政策價差謀取私利,涉嫌嚴重違紀違法。
這次“黑洞”事件爆發後,神華隨即查處了張文江、牛進忠和劉寶龍3名神華集團下屬神寧煤業集團的相關負責人,並移送至司法機關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被移送司法機關的神寧煤業集團負責人張文江,正是張喜武在擔任神華集團總經理時被調任到集團的。2007年,張文江由神寧煤業集團董事長任上被調動至神華集團公司,任總經理助理,彼時,張喜武正擔任神華集團總經理一職。
在張文江被調至集團總部後,張喜武也迎來在神華新的“巔峰”,2008年,張喜武出任神華集團董事長,這是他主持神華生産經營工作的第十個年頭。
到2014年調任國資委之前,他收穫了《財富》2012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世界煤炭協會輪值主席等榮譽。
2014年,時年56歲的張喜武從神華集團調至國資委,此後隨著“黑金”、“黑洞”的爆發,神華掀起反腐風暴。
一位煤炭行業業內人士透露,“此前,在煤炭行業,通過政策價差牟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雖然無法明確‘黑金’、‘黑洞’是否與張喜武有直接關聯,但在他擔任主要領導期間形成這樣的利益鏈,他有不可推免的領導責任。但從降級為正局級非領導職務的處分來看,和其他落馬高官相比,算輕的。”
詬病的煤炭定價機制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愛錢,愛權。”一位了解張喜武的業內人士透露,張喜武總是面帶微笑,為人低調,鮮有接受採訪,也沒有過多的公開個人資訊。
對於“愛權”的具體情節,該人士不願多説,但他表示,如果仔細看在神華被巡視之後,對定價制度的調整,就能反映出張喜武在任時的一些問題。
神華公佈的巡視整改情況稱,就巡視發現的問題,神華特別就價格管理與執行形成了“5+1”(總經理、總裁、分管領導、銷售管理部、銷售集團共同研究和董事長參加重大事項決策)會議決策制度,審定和批准商品煤銷售價格的調整變動等事項,並報總經理常務會備案。
與之相反的是,在2003—2012年期間,神華在重點合同煤銷售過程中存在年度訂貨方案決策程式不規範、缺少制度約束、價格自由裁量權過大、客戶分類標準不清等問題。
有關“權”的話題甚至延伸到了能源監管部門。2014年,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被查,從其家中搜出的贓款2億多元,當場燒壞一台點鈔機。
魏鵬遠與張喜武曾同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前身為阜新礦業學院)採礦專業77級的學生。在魏鵬遠落馬的同時,張喜武所在的神華集團也曾因涉嫌黑幕交易頻繁出現在新聞中。
不過此後不久,神華方面便公開回應稱,魏鵬遠的落馬與神華沒有關係,其負責項目審批與企業的內部經營不會有關聯。
“進與退”的哲學
1980年,22歲的張喜武大學畢業,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大雁礦務局成為他的第一站,他在這裡度過了職業生涯最初的13年,先後擔任第二煤礦技術員、技術區長等職務。
勤奮,愛鑽研,善於將技術應用到生産中,是大雁人對技術員出身的張喜武最深刻的印象。他甚至在這裡拿下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也為他日後在神華的“傳奇”打下了基礎。
作為神華産量“傳奇”的締造者,在張喜武2008年升任神華董事長之前,神華煤炭産量由1998年的500萬噸增加到2008年的2.81億噸,10年內增加55.2倍。在這背後,“規模擴張”與“人員縮減”成為張喜武執掌神華19年間的兩大關鍵詞。
一位熟悉神華的業內人士介紹,當時神華的迅速發展,得益於張喜武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機械化創新,神華形成礦路港一體化開發、産運銷一條龍經營發展模式。“敢想敢幹”也是不少神華員工對他的評價。
得益於大雁礦務局工作時期積累的機械化經驗,張喜武到神華後繼續不斷提高自動化、資訊化水準,當時在神東礦區,就幾乎看不到一點煤炭。
時任神華集團公司總經理的張喜武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介紹,採掘機採下的原煤落到傳送帶上,由傳送帶直接送到了洗煤場,煤洗好後再送入儲煤場,很快裝上火車被運往四面八方。
由此帶來的反應是機構的縮減和人員的下降,據《人民日報》報道,1998年神華將神府、東勝兩個公司合併為神東公司,將原來的27個減為13個,職工總數由原來的10233人減為9676人,當年噸煤可控成本明顯下降,僅此全年提高效益8500萬元。
2000年,神華接管“西三局”烏達、海勃灣、包頭3個礦務局,由於歷史原因,“西三局”有8萬多人,年産煤還不足200萬噸。2001年8月,神華先後對“西三局”所屬的4個礦實施了依法破産,隨後又進行重組和機制轉換。到2004年,“西三局”職工人數已減為4萬人。
當然,這一舉措帶來的另一層影響是不少員工因此失業,多位神華員工也表示,鋻於這一點,在基層對張喜武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員工因此表示,“基層的員工有的並沒有享受到急速擴張的紅利。”
【張喜武履歷】
1958年,出生於內蒙古通遼
1980年,畢業于阜新礦業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前身),同年進入呼倫貝爾大雁礦務局
1993年—1995年,先後在東北內蒙古煤炭集團公司、吉林煤炭工業管理局任職
1995年,進入神華集團,擔任駐礦區指揮部負責人,後前往神華東勝精煤公司任職
1998年,出任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2004年,出任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2008年,出任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2014年,調任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
2017年7月3日,因嚴重違紀遭到黨內撤職、行政撤職,被降為正局級非領導職務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