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央行:我國外債可持續水準較高 總體風險不大

  • 發佈時間:2015-07-17 18:35:09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網財經7月17日訊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涉外數據品質和透明度,充分體現人民幣國際化成果,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佈特殊標準(SDDS)公佈了我國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數據,相應調整了我國外債數據口徑,公佈了包含人民幣外債在內的全口徑外債。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SDDS是什麼?

  答:SDDS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公佈特殊標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96年制定的關於各國經濟金融統計數據公佈的國際標準,英文全稱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簡稱SDDS。

  為提高成員國宏觀經濟統計數據透明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了數據公佈通用系統(GDDS)和數據公佈特殊標準(SDDS)兩套數據公佈標準。二者總體框架基本一致,但在具體操作上,SDDS對數據覆蓋範圍、公佈頻率、公佈時效、數據品質、公眾可得性等方面要求更高。採納SDDS的國家需遵照標準的要求,公佈實體經濟、財政、金融、對外和社會人口等五個部門的數據。

  目前,已有73個經濟體採納SDDS,其中包括所有發達經濟體,以及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主要新興市場國家。我國此前一直按GDDS對外公佈宏觀經濟數據。

  二、我國為何要採納SDDS?

  答: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提高數據品質、彌補數據缺口、增強數據可比性和提高數據透明度成為共識。我國積極響應與國際通行數據標準接軌的倡議,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G20布裏斯班峰會上正式宣佈,中國將採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佈特殊標準(SDDS)。經過一系列技術準備工作,目前按SDDS標準公佈數據的條件已經成熟。

  採納SDDS,符合我國進一步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有利於提高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推進統計方法的完善;有利於進一步摸清宏觀經濟家底,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依據,防範與化解經濟風險;有利於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提升國際社會和公眾對國內經濟的信心。

  三、外匯儲備按照SDDS進行數據發佈具體有哪些內容?

  答:外匯儲備按照SDDS進行的數據發佈,包括“官方儲備資産”和“國際儲備與外幣流動性數據模板”兩部分。“官方儲備資産”包括了外匯儲備、基金組織儲備頭寸、特別提款權(SDR)、黃金、其他儲備資産等五個項目,其中“外匯儲備”這一項目對應我們過去公佈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國際儲備與外幣流動性數據模板”包括官方儲備資産和其他外幣資産、外幣資産預定短期流出凈額、外幣資産或有短期流出凈額、備忘錄等四個表格。

  在發佈頻率上,兩部分數據均按月發佈,其中“官方儲備資産”一般不晚于每月初第7日發佈上月數據,“國際儲備與外幣流動性數據模板”一般于每月底發佈上月數據。由於本次是首次發佈,我們同時發佈了兩部分數據,便於大家對照,以後將會分別按照相應的時間要求進行發佈。

  在統計方法上,完全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一標準開展相關數據統計。

  四、對比過去公佈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這次公佈的數據有哪些要點?

  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這次公佈的外匯儲備與過去公佈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口徑完全一致。過去我們公佈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已經是按照SDDS的相關方法與標準進行統計的。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為3.69萬億美元。

  (2)新增公佈了其他外幣資産。截至2015年6月底,央行其他外幣資産為2329億美元。

  (3)調增了黃金儲備規模。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黃金儲備規模為5332萬盎司(折合1658噸)。

  五、根據本次公佈的黃金儲備數據,我國黃金儲備較2009年4月底以來的規模增加了604噸。我國為什麼要增持黃金儲備?

  答:黃金儲備一直是各國國際儲備多元化構成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多數央行的國際儲備中都有黃金,我國也是這樣。黃金作為一種特殊的資産,具有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屬性,與其他資産一起,有助於調節和優化國際儲備組合的整體風險收益特性。我們從長期和戰略的角度出發,根據需要,動態調整國際儲備組合配置,保障國際儲備資産的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六、近年來,國際黃金價格波動性較大,我國此輪增持的黃金儲備是在什麼時候從什麼渠道增持的?未來是否會繼續增持?

  答:與其他商品和金融資産的價格一樣,國際黃金價格也有漲有落。過去幾年,黃金價格在持續攀升到歷史高點後,逐步回落。我們基於對黃金的資産價值評估和價格變化分析,在不對市場造成衝擊和影響的前提下,通過國內外多種渠道,逐步積累了這部分黃金儲備。增持渠道主要包括國內雜金提純、生産收貯、國內外市場交易等方式。

  黃金具有特殊的風險收益特性,在特定時期是不錯的投資品種。但黃金市場的容量與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相比較小,如果外匯儲備短時間大量購金,易對市場造成影響。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黃金生産國,也是黃金消費大國, “藏金於民”的情況一直在發生。未來需繼續統籌考慮我國民間投資需求與國際儲備資産配置需要,靈活操作。

  七、按SDDS公佈數據後,外匯局是否有進一步擴大外匯儲備資訊透明度的考慮?

  答:近年來,外匯儲備資訊透明度不斷提高。我們通過外匯局網站、新聞發佈會、媒體專訪、專家座談會等各種形式,以及外匯局的“年報”、“國際收支報告”等方式不斷對外發佈外匯儲備相關資訊。外匯儲備資訊披露完成從GDDS到SDDS升級,也是我們按照國際標準進一步提升外匯儲備資訊透明度的新舉措。

  今後,我們將繼續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和國際規範,綜合考慮外匯儲備資産安全和經營操作的需要,進一步做好提高外匯儲備資訊透明度的相關工作。

  八、此次外債口徑調整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答:根據2003年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外匯局聯合發佈的《外債管理暫行辦法》,我國外債是指“境內機構對非居民承擔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務”,未包括人民幣對外負債,在口徑上較國際標準範圍偏窄。近年來跨境人民幣業務迅猛發展,人民幣外債規模不斷增加,為更全面反映我國外債總體規模,國家外匯管理局前期已經按照SDDS對我國外債進行分類和統計,並在公佈國際投資頭寸表(IIP)時公佈了全口徑外債總量數據。為全面採納SDDS,從2015年起,國家外匯管理局按季對外公佈我國全口徑外債數據,以便於社會各界更全面了解我國詳細的外債情況。將人民幣外債納入總體外債統計,僅是外債統計方法上的調整,不會增加實際的對外債務償付金額。因此,外債數據口徑的調整不會引起我國外債償還責任的變化。

  經過上述調整,我國對外公佈的外債數據口徑將進一步完善,實現了與最新國際標準的接軌,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我國外債的數據標準和國際可比性。

  九、全口徑外債餘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截至2015年3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餘額為102768億元人民幣(等值16732億美元),主要是由於外債統計口徑調整引起的。其中,首次納入統計範圍的人民幣外債餘額為49424億元人民幣(等值8047億美元),佔全口徑外債餘額的48.1%。若按調整前口徑(外幣外債)計算,我國外債餘額較2014年末減少3%。

  十、我國人民幣外債在全口徑外債中的佔比接近一半,對此怎麼看待?

  答:目前,中國已是高度開放的經濟大國,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2009年7月人民幣國際化啟動以來,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持續高速增長,結算額從2009年的36億人民幣擴大到2014年的近10萬億元人民幣。人民幣跨境收付佔我國本外幣跨境收付的比例逐年攀升,從2010年的1.7%提高至2014年的23.6%,2015年1-5月上升至27.7%,人民幣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2015年5月,人民幣穩居全球第5大支付貨幣,較2012年初排名提高14位;市場佔有率達到2.18%,是2012年初的8.7倍;同時,人民幣穩居第2大貿易融資貨幣。

  從2015年3月末我國人民幣外債的構成來看,主要是非居民存款和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兩者合計佔比近60%。其中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機構持有的人民幣存放于我國境內銀行産生的外債,這部分存款雖然在統計上屬於外債範疇,但與我國境內機構從境外直接借用的狹義外債有較大區別,説明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産的意願較強,有利於更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而貿易融資類人民幣外債基於進出口貿易背景,主要是境內金融機構為進出口企業提供的融資産品而産生的對外負債,這部分外債實質上是伴隨我國跨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佔比增加而自然産生的。

  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領域和範圍逐步擴大,為全球金融市場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資産的需求明顯上升,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這既是對中國經濟發展信心的體現,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成效的肯定,實質上反映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發展。今後,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逐步落實等,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以非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産形式錶現出來的人民幣外債仍然會繼續增長。

  十一、人民幣外債和外幣外債有什麼不同?

  答:人民幣外債與外幣外債在計價貨幣與償付貨幣上存在本質區別,在面臨匯率劇烈波動及在對外償付債務時對一國外匯儲備造成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從而對本國經濟運作和金融體系造成的影響也有較大區別。具體地説,外幣外債易受匯率波動的影響,在發生危機時可能加重債務人的償債負擔;而人民幣外債不存在貨幣錯配風險和匯率風險等,特別是沒有外匯償付風險,並不直接消耗外匯儲備。

  從國際上看,由於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國際化程度高並已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其本幣外債佔比普遍較高,如美國和德國2014年末本幣外債佔外債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3%和72%;對貨幣國際化程度低的其他經濟體而言,其外債則以外幣外債為主,本幣外債佔比一般較低。相比之下,我國本幣外債佔比(48.1%)低於歐美發達經濟體,但高於主要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因此,對債務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國而言,相比于外幣外債,本幣外債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小,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較低,風險較小。(見表1)

  十二、外債的總體風險如何?我國短期外債佔比較高,是否存在結構性風險?

  答: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發展融資2012》和《外債數據小手冊2012》,2010年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債務率、負債率、償債率、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分比為69%、21%、10%和137%,而我國2014年的數據分別為35%、8.6%、1.9%和562%(見表2),説明用上述指標衡量的我國外債可持續水準較高,總體風險不大。

  按照債務期限劃分,2015年3月末我國短期外債佔比超過70%,但這部分1年期以下的債務中,一半以上是與貿易有關的信貸。由於我國一直以來是對外貿易大國,因此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如:企業間貿易信貸、銀行貿易融資、與貿易有關的短期票據等融資性債務佔比也較高。但在我國的短期外債中,這部分外債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償付風險有限。另外,我國短期外債與對外貿易和外匯儲備相比規模不大,短期外債風險可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