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釋放"一帶一路"建設積極信號

  • 發佈時間:2014-11-06 20:36:1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提出,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專家認為,會議進一步闡明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原則和措施,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儘早“開花結果”。

  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戰略

  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南亞、歐洲等地區進行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

  在新時期,“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我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這次會議提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正在實行從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重大轉變,已經出現了市場、資源能源、投資“三頭”對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堅持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順應全球發展格局新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長遠培育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大平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建平説。

  與此同時,這一倡議也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北京大學教授沈體雁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僅是一條“經濟發展帶”,還是一條人類文明交融創新的“文明帶”。

  包容性發展平臺推動互利共贏

  “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原則。這次會議明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讓沿線國家得益於我國發展。要實行包容發展,堅持各國共用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素稟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水準不一,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中國貿促會會長姜增偉介紹説,“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

  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包容發展”的原則被反覆強調。張建平認為,一方面,“一帶一路”的空間範圍開放包容,幾十個陸上和海上鄰國及周邊國家,都與我國經濟結構有較強互補性;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發展理念開放包容,是基於各國文化認同的平等框架下推動的經濟合作,不會對既有合作機制産生惡性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認為,“一帶一路”具有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和合作對象的開放性兩大特徵。其相容並蓄的優勢,可以實現與現有區域機制的對接。

  抓住關鍵工程儘早開花結果

  “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如何讓“一帶一路”建設儘早取得成效?會議提出,要抓住關鍵的標誌性工程,力爭儘早開花結果。

  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江林認為,由於“一帶一路”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爭取“早期收穫”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點。

  據商務部專家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比較滯後,多數骨幹通道存在缺失路段,不少通道等級低、路況差、安全隱患大;一些國家之間鐵路技術標準不統一,運輸週轉環節多、時間長、效率低;海上航道安全問題頻發,海上運輸資訊合作水準不高。這種滯後狀態既是“一帶一路”發展的瓶頸,也是建設的機遇和重要內容。

  會議提出,要幫助有關沿線國家開展本國和區域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規劃,共同推進前期預研,提出一批能夠照顧雙邊、多邊利益的項目清單。要高度重視和建設一批有利於沿線國家民生改善的項目。

  此外,會議還提出,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遊、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文化部部長蔡武分析説,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可以促進不同文明的發展,有助於夯實我國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