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主阮孟春的人生“三句半”
- 發佈時間:2014-09-18 19:50:0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孫業文
阮孟春將自己的有生之年總結為這樣一首“三句半”。
阮孟春,浙江春雷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1949年,他踏著新中國的晨曦出生,經歷了時代的風雲變遷,也是改革開放的首批“弄潮兒”。
阮孟春解釋説,頭三句是他經歷的不同階段,一個“拼”字,則是這輩子的寫照。
少年時吃了不少苦,但信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青年創業得益於改革開放,期盼“一聲春雷驚天下”,所以他名孟春,公司也起名“春雷”;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因為他的夢想是把企業進一步“做精”,還要繼續充電,不斷創新。
1949年2月,阮孟春出生在台州市椒江區三甲街道衛國村,父母都是農民。那時的中國,物資匱乏,百廢待興。阮孟春的童年,“挨餓”是最深刻的記憶。尤其三年困難時期,吃不飽,連水裏最難吃的空心草也吃過。“大鍋飯”和“浮誇風”又加劇了糧食的短缺。
1961年,12歲的阮孟春響應黨中央號召,到農村一線接受鍛鍊。一年後,他當上了生産隊會計。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是他小學班主任湯老師教的,每遇困難,他就用這句話給自己鼓勁。隨後這些年,他當過民辦教師、鄉鎮企業出納。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又到鄉鎮企業當了會計。
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也激起了阮孟春這代人到市場中一搏的鬥志。考慮再三,他換崗跑起市場銷售。開始很苦,3個月就回了兩天家,但這也讓他鍛鍊了市場意識。
作為改革開放先發地區的浙江,民營經濟迎來一輪高速發展期。阮孟春所在的鄉鎮企業要改制,他們5個夥計就湊了八九萬元,把企業買了下來。阮孟春為了湊自己那份兩萬元,把評先進時獎勵的毛毯、布料都拿出來賣掉了。
“從啃草皮的苦孩子,到跟跨國公司合作的生意人,是改革開放搭起了實現個人價值的大舞臺,圓了我的商海夢。”阮孟春説。
當年的台州,“人人當老闆、戶戶搞經營”,草根經濟迅速崛起。1993年,幾個股東分家單幹了,一個企業裂變成了5個。阮孟春自己創立了台州市春雷閥門廠,做燈具配套和水錶零件。創業艱難,他晚上12點前沒睡過覺。從一個客戶開始,慢慢地給五六個台灣老闆供貨。現在,發展到給美國科勒、日本東陶、西班牙樂家等國際知名企業做配套,産品暢銷海內外。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猶如一聲春雷,帶來了深刻變化。對民營企業來説,政策就是我們的生命線。”阮孟春説:“這不是奉承話,而是我們這代吃過苦的人最深切的感受。現在廠區大螢幕每天滾動播放黨報評論和時事新聞,是要讓年輕的員工也接受教育。”
先富起來的阮孟春沒忘回報鄉鄰。他在村裏當過三屆村委會主任,修路等倒貼的錢有50多萬元。現在衛國村400來戶,有大小30多家企業,大部分家庭都有小轎車。村裏在抓美麗鄉村、五水共治工作,老百姓都積極參與。路通暢了、空氣好了、水變清了,天變藍了,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雖然到了“知天命”之年,但阮孟春感覺還要“繼續拼”,把企業“做精”。侄孫阮鵬偉今年考上了廈門大學,阮孟春作了首詩送給他:“鵬程偉業錄廈大,人求上進早讀書。鳥欲高飛先振翅,漫花春蕾盛開艷。”
“這是我對晚輩的期望,也是我對人生的注解。”阮孟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