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領導集體接過改革接力棒 多年硬骨頭有突破
- 發佈時間:2014-08-20 07:23:05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姚慧婷
鄧小平同志開創的偉業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多年“硬骨頭”改革有突破
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習近平
深圳蓮花山,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
2012年12月7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離京考察,就來到這裡,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此時,全世界聽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鄭重宣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鄧小平同志不愧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今後,我們要堅持走這條正確道路,這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我們不僅要堅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舉措、上新水準。”
深圳市委老領導李灝曾在特區主政7年,至今忘不了20多年前陪同小平同志考察的日子:“年年請他他沒來,到1992年他不請而來。實地一看,他對特區放心了。”
老人還見證了一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到訪的特殊時刻。“總書記的講話向全世界發出了強烈信號,中國要走鄧小平開闢的道路,把改革開放深入下去。”他説。
立足當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利益格局盤根錯節,“黃金髮展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改革之敏感、複雜、艱巨程度前所未有。
“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20多年前,鄧小平作出這樣的重要判斷。
十八大之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被更高地舉起。
“改革是一場革命。”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説,“改革開放初期是以破為主,現在的改革是又破又立,難度更大,這考驗著新一屆領導人的智慧和魄力。”
從2012年年底廣東考察宣示改革決心,到2013年年中在湖北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調研,再到去年底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梳理十八大以來的治國理政歷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從容展開。
行政改革引領、財稅改革問世、司法改革試水、戶籍改革破冰、公車改革穩步推行……許多多年想改而難啃的“硬骨頭”,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裏有了突破性進展。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法律制度剛性運作——十八大以來,40多名省部級以上官員落馬,中國反腐行動力度空前。
“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改革的環境、任務、重點已大不相同,但那一股子氣、那一種豁出去的勁頭是必不可少的。”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原管委會主任宣炳龍説。
全面深化改革讓制度更定型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
小腳女人一樣。——鄧小平
全黨必須保持強烈的進取意識,打好全面深
化改革這場攻堅戰。——習近平
“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上海浦東,因鄧小平的關注成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上海自貿區,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聲。
“自貿區這張‘牌’一打,在全國就形成一種開放倒逼改革的氛圍。”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説,“儘管現在和過去形勢不同,但是小平同志的思想精髓是一脈相承的。今天,解決問題關鍵靠改革,重點仍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我是實事求是派”——小平同志的話言猶在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直面問題。從十八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調研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區、鄉村、企業、學校。
武漢,中國重鎮。1992年,小平同志考察南方時曾在武昌火車站站臺停留,短短29分鐘,一番叮囑,幾多期望,吹起了浩蕩的改革春風……
21年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就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進行調研,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度重視的5大關係、6大問題,從戰略高度為改革“謀篇佈局”。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6大方面、15個領域、330多項改革舉措,3個多月後,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了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三中全會都聚焦改革,而以往改革大多側重於某個領域或者某個方面。“正因為這樣,全面深化改革,就成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歷史特點。”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説。
20年前,蘇州金雞湖畔是一片沼澤地和水稻田。在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下,中國和新加坡在這裡合作創辦的蘇州工業園區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示範區。
“改革開放之初,可能需要的是一種敢闖敢試的勇氣和精神,今天的改革不但需要勇氣與擔當,更要有一種制度。”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王翔説,“除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以外,我們面臨著制度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今天回想鄧小平的論斷,更覺意味深長。
——“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此更加清醒、自覺。
十八屆四中全會推依法治國
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
——鄧小平
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之際,撫今追昔,人們更加深切懷念這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者:四川廣安,鄧家小院。絡繹不絕的人們來自祖國四面八方,來自世界各地。人們手捧鮮花,在小平銅像前深深鞠躬。
“很多上了年紀的遊客,特別是經歷過‘文革’、恢復高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人,拖家帶口來這裡,就是為了表達一份感恩之情。”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局長錢奇説。
對一代偉人最真誠的緬懷、最深情的告慰,就是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就是實現他未圓的夢想。
湖北鄂州峒山新社區,是城鄉一體化試點,近年來全村大部分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
“我家的地都流轉了,除了口糧、社保等,每個月有2000多塊錢收入,加上每年1000多塊錢的退休補貼,日子過得挺好。”67歲的黃明山,忘不了去年7月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座談,“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是一個民族的夢想,也是我們每個老百姓的夢想。總書記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我們仍然需要努力。”
小康,千百年來中國人樸素美好而又難以企及的深切願望。
小康夢,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繪就的美好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觀看《復興之路》展覽
時面對世界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放眼21世紀中葉——距小平同志提出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實現時間,即“第二個100年”的時間,還有36年。
歷史是如此的巧合。2014年,改革開放已歷36年。圓夢之旅,已至中途。一脈相承,接力奮進。
回望過去,小平同志的叮囑富有預見:“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幹下去。”
展望未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使命在肩。
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保……針對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領域實現公平的需求,一項項政策措施相繼出臺,著眼于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讓全體中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圓夢之旅,更需實幹、實幹、再實幹——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伊始,就重提20多年前鄧小平在南方考察途中提出來的響亮口號。
金秋10月,中國即將迎來又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重要節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在北京舉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
依法治國,將使改革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