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信託提前結束有"貓膩" 集合信託仍受青睞
- 發佈時間:2016-04-23 08:56: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劉波
“資産荒”時代,固收類集合信託産品頻現提前兌付,融資方用便宜資金置換高成本資金是信託産品提前結束的重要原因。不過,近期有資深信託業務人士透露,目前提前結束的集合信託産品中,有一部分並非因為被融資方置換,而是被信託公司“移花接木”,即在同一信託産品中,融資方的融資價格不變,但信託公司以當前較低的收益率募集新一期資金,用以替換此前募集的高成本資金,從而獲得更大利差。
提前結束的“貓膩”
始於去年下半年的集合信託産品提前兌付熱潮依舊在延續。來自wind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信託行業共發佈了104條集合信託提前結束公告,與去年四季度的109條基本持平,比去年一季度的34條增長205%。
業內人士介紹,往年也有集合信託産品提前結束的現象,原因主要是項目快結束時資金方提前還款或信託産品面臨兌付風險。目前這種信託産品提前兌付潮大約起始於去年8月,與以往相比有兩大不同點,一是提前結束的産品數量大幅增加,二是提前結束的原因主要是融資方置換便宜資金。事實上,去年以來貨幣持續寬鬆,社會融資成本下降;加之A股持續震蕩使得大量資金涌向固收領域,房地産、地方平臺公司的融資成本下降較為明顯,便選擇主動提前結束信託融資,轉而通過其他低息方式融資。
不過,近日有資深信託業務人士透露,目前提前結束的集合信託産品中,有一部分並非因為被融資方置換,而是被信託公司“移花接木”。具體而言,一些存續的集合信託産品合同中設置了開放條款,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申購贖回。信託公司借助這一規定發行新份額,並將原有份額提前結束。知情人士透露,這類産品一般會以“XX集合信託計劃XX期”形式出現。
“現在有些公司就是在這麼幹。”前述知情人士説,信託公司如此操作的原因在於,存續的項目多為2014年發行,彼時信託融資成本與信託收益率都比現在高很多。如今在融資方未提出提前結束項目的前提下,信託公司發行收益率更低的産品置換原有産品,從而獲取更大的利差。在“資産荒”背景下,這對一些缺乏新業務可做的信託公司而言很有吸引力。
信託公司展業難
“現在業務不好開展,自然得想辦法。”某信託經理感慨,去年以來,一邊是經濟不景氣,企業融資需求降低,另一邊則是“資産荒”,融資價格在降低,信託開展的融資成本較高的非標業務空間大大收縮,一些展業困難的信託經理只能離職。
事實上,基礎建設和房地産是信託資金最重要的兩大配置領域,但在去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來自中國信託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資金信託對基礎産業的投資規模為2.63萬億元,較2014年的2.77萬億元同比下降5.05%;截至2015年末規模佔比為17.89%,比2014年四季度末的21.24%減少3.35個百分點。2015年末,流向房地産業的信託資金規模為1.29萬億元,同比下降1.53%,與2015年三季度末的1.29萬億元持平;資金佔比為8.76%,比2014年末的10.04%減少1.28個百分點。復旦大學信託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表示,基礎産業長期以來是第二大信託資金配置領域,但規模佔比一直呈下降趨勢,2015年末下降到第四位,排在金融機構之後,與經濟下行、社會需求不足有一定關係。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信託行業的展業難並沒有緩減。相反,在各類金融機構激烈競爭的基礎建設領域情況更加複雜。近期多位信託業務人士表示,在東部發達省份的一些區域,地方平臺公司通過非標和債券融資的價格正在趨平。業內人士認為,正常情況下,通過非標融資的價格要高於債券,但目前在部分區域二者開始逼近,原因在於,大量資金涌向暗含政府信用的地方融資平臺,加之政府債務置換等政策的落實,使得不少地方政府“不差錢”。一位信託經理感慨:“那些地方政府不差錢,所以就和信託漫天要價,個別地方政府甚至對非標一刀切,要求轄下平臺公司通過非標融資的成本統一定價,連談判的空間都沒有。”
集合信託仍受青睞
2014年至今,集合信託産品收益率大幅走低則為信託公司前述“主動提前兌付”現象創造了條件。據用益信託統計,上周成立的信託産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65%,而在2014年初,集合信託平均收益率高達9.6%。業內人士認為,從短期來看,受寬鬆貨幣政策影響,充裕的流動性使得市場資金成本不斷下行,從而導致固定收益類信託産品收益率走低;從長期來看,市場無風險利率會有所下降,預計信託産品收益率將會維持低收益。
儘管收益率下行且要面臨提前結束的可能性,但目前固收類集合信託銷售依舊火爆,産品一上線就被秒殺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此,業內人士提醒,信託産品的收益率仍然相對較高,市場熱捧的政信、地産項目,因債務、去庫存等原因,如今愈發稀缺。投資人購買上述産品時,需嚴格甄別資産品質,包括項目的背景、股東、增信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