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紅利”消失後 信託為“大資管”增資
- 發佈時間:2014-11-28 07: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孫毅
從去年到今年,信託公司的頻繁增資與其説是為增強抵禦風險的硬實力,不如説是為大資管時代到來後更好的發展墊厚基石。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從去年到今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深化,個別産業的風險呈現出上升趨勢,信託業發展的確面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某些領域、某些項目的風險有所累積並逐漸開始顯現,房地産、融資平臺、礦業、産能過剩行業等已成為監管層重點風險監控領域。
資本是抵禦風險最基礎、也是最牢靠的防線之一,增強資本實力是信託公司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的有力保障。但如果就此認為增資是為了抵禦風險,未免太低估信託業人士的境界。
對於目前規模處於高位、行業增速下滑明顯的信託業而言,在風險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如何轉型、如何在行業的瓶頸時期為今後的發展拓寬思路和渠道才是當前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保險機構作為與信託公司合作密切的主要夥伴之一,龐大的保險資金對任何一家信託公司都是有吸引力的。保監會今年上半年曾發文嚴控信保合作風險,對信託公司的資質提出要求。一般來説,大型機構客戶對交易對手凈資産門檻的要求是出於自身資金安全的考慮。因此對大多信託公司而言,大手筆增資,突破保監會要求的“凈資産30億元”門檻才是業務升級的關鍵一步。
不僅如此,信託公司參與基金和基建類的項目或引入險資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均要求註冊資本金在12億元以上,通過增資可拓寬業務領域,提前佈局行業轉型,擴大資産管理規模、提升盈利水準。
新監管評級也積極引導信託公司符合凈資本不低於行業中位值,凈資本高於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50%,凈資本高於凈資産的70%等要求。
更重要的是,隨著信託的“制度紅利”不斷被大資管時代的到來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所削弱,信託行業的資産規模增速逐漸放緩。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我國信託業管理資産規模已逼近13萬億元大關。但在多重壓力之下,信託資産規模增速明顯放緩,並首次出現月度負增長。
雖然信託的牌照優勢和發展前景仍備受股東青睞,但資産管理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來自監管層的監管不斷加碼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信託業的“黃金時代”正在消失,這就是信託業面臨的“新常態”。
信託公司要適應“新常態”,必須要轉型,而信託公司的轉型和創新密不可分。
從去年底開始,信託業的創新可謂層出不窮。然而在信託業創新形式的過程中,除了主流的結構化、基金化、證券化、資産收益權等信託創新産品外,還有信託公司嘗試土地流轉信託及網際網路消費權益信託等創新型産品。
不得不承認,每一種創新産品在成功之前都需要長時間的嘗試,其後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撐。信託公司的頻頻增資的目的最終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