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信託 > 正文

字號:  

信託規模同比增14.4% 高速增長後迎"剛性兌付"大考

  • 發佈時間:2014-08-25 09:20:57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毅

  投資風向標

  近些年來,信託行業規模的膨脹有目共睹。2008年到2013年,我國信託資産以兩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長,截至2013年底,信託資産已超過10萬億,相當於當年全國GDP的19%。據信託行業協會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託業管理信託資産總規模為12.48萬億元,較一季度增長6.4%,較2013年增長14.4%。

  長期來,信託理財因其可觀的收益,成為許多投資者眼中的寵兒。另一個受投資者鍾愛的原因,是信託業所堅持的“剛性兌付”規則體現的可信度。但隨著信託的規模不斷膨脹,其風險亦在同步加劇。

  自今年1月出現中誠信託30億兌付危機後,最近又出現華融信託和華宸未來的兌付違約,接二連三的違約消息引發了市場對信託行業的擔憂。從監管層到研究機構都開始反思:蓬勃發展的信託行業為何會出現今天這種違約的狀況,信託業的“剛性兌付”會否打破,其成長的雨季真的來臨了嗎?

  今年信託迎來兌付高峰期

  2014年對於信託行業是不平靜的一年。繼中誠信託年初兌付違約風波後,近期,信託業內又迎來了另一波違約衝擊。

  7月24日,中誠信託旗下規模13億元的“2011年中誠—誠至金開2號集合信託”(以下簡稱“誠至金開2號”)確認延期兌付。這如同一塊石頭砸入平靜的水面,行業內對信託産品兌付的擔憂也集中爆發開來。

  8月11日,華宸未來資産發佈臨時公告稱,公司“華宸未來—湖南信託志高集團專項資産管理計劃”和“華宸未來—志高集團二期專項資産管理計劃”因志高項目停工、破産重組,無法按期支付中期利息及進一步兌付投資本金及收益,宣佈違約。

  而今年開年,總額超過30億元的信託理財産品——中誠信託“誠至金開1號”便成了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中誠信託于2010年推出募資30.3億元的項目“2010年中誠·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由於其投資對象山西振富集團副董事長王平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刑拘而一度顯得風雨飄搖。不過,在“大限將至”的前四天,中誠信託最終推出兌付方案,躲過一劫。

  而今年5月份和8月份,華融信託發行規模為5.6億元的信託産品也被捲入兌付危機。接二連三的違約消息引發了市場對信託行業的擔憂,近年一直高歌猛進的信託業真的遇到了難關?

  近些年來,信託行業規模的膨脹有目共睹:2008年到2013年,我國信託資産以兩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長,截至2013年底,信託資産已超過10萬億元,相當於當年全國GDP的19%。據信託行業協會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託業管理信託資産總規模為12.48萬億元,較一季度增長6.4%,較2013年同比增長14.4%。

  信託的規模在不斷膨脹,但風險亦在同步加劇,監管層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據媒體報道,7月底,銀監會內部會議通報,43家信託公司上報的風險資産超過700億元,其中,高風險資産超過500億元,11家信託公司風險較大,三家風險嚴重的分別為中信信託、華融信託和新華信託,其中新華信託高風險資産逾100億元。

  儘管消息並未得到銀監會的官方確證,但從被點名的三家信託公司2013年年報來看,三家信託公司規模發展速度較快。其中,中信信託總規模排名第一,華融信託排名第四,新華信託排名二十八名。

  另一個數據也顯示出信託行業在2014年面臨的兌付壓力。由於前幾年信託行業發展迅猛,2014年行業迎來了兌付高峰期。用益信託工作室統計顯示,2014年將有8547隻信託産品到期,總規模達12733.06億元,其中有903隻集合信託將到期,規模達1995.54億元。

  而此前,國金證券也發佈研究報告表示,粗略估算2012、2013、2014年集合信託到期規模分別大約為4500億、8000億、9000億元。2013年信託到期規模同比增長了75%,2014年信託到期規模在此基礎上更是繼續增加,兌付壓力不言而喻。

  “剛性兌付”規則能否持續?

  那麼,哪些投資方向的信託産品面臨違約風險呢?事實上,不論是目前爆發違約危機的幾隻信託産品,還是行業研究數據的矛頭,都指向兩個方向——礦業和房地産。

  從銀監會點名批評的三家公司來看,三家公司項目側重為房地産和礦産資源類項目。據了解,三家公司中,截至2014年6月,新華信託僅實現凈利潤1.12億元,同比降幅達75.78%,業內人士分析,這與其一度在地産行業的高比重配置有關。2011年,新華信託房地産業務比重曾高達41.49%。

  機構研究報告顯示,對2012年以來媒體報道的出現違約風險的信託産品進行統計,共有20款産品出現不同程度的違約風險,其中13款産品集中于房地産領域,其餘7款中,有5款集中于工商企業,2款産品涉及煤礦能源。海通證券研究團隊表示,今年2季度起,集合信託到期高峰期來臨,三四季度本息均超2800億元,信託市場將承受巨大壓力。

  而長期來,信託理財因其可觀的收益,成為許多投資者眼中的寵兒。而另一個受投資者鍾愛的原因,是與信託業所堅持的“剛性兌付”行業規則有關。不過,今年以來信託違約案件逐個“爆破”,剛性兌付這道“大壩”出現了動搖跡象。

  據業內人士介紹,剛性兌付是行業內的普遍“規則”,一方面,“剛性兌付”保證了信託産品的低風險,更容易吸引大額資金流入,另一方面,嚴格的監管下,信託公司會儘量滿足對投資者的本金償還,否則出現問題,容易被監管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一般來説,當信託行業出現違約風險時,信託公司可以以提前結束信託計劃、延期、第三方接盤、可以抵押資産拍賣、信託公司自有資金受讓信託受益權等方式,來保證信託産品的剛性兌付。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信託行業的高收益、低風險並不符合資本市場的普遍規則。當前,經濟處於下行拐點,房地産業也出現下跌,而其他重點投資的礦産、煤炭、建材等市場的風險均較高,未來,信託行業會迎來拐點,而“剛性兌付”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信託公司希望打破“剛性兌付”來避開兌付壓力。但“剛性兌付”正是幾年來信託資産規模增長的強力支柱,一旦打破,信託行業將面臨更大的融資壓力,資産規模下降反過來也會影響兌付水準。不過,據業內人士分析,從監管層的態度和行業整體發展方向看,打破“剛性兌付”將只是時間的問題。

  優選財富首席執行官張虎成對記者表示,從銀監會年初的“99號文”態度來看,明文指出今後逐漸打破“剛性兌付”。不過,他也表示,打破“剛性兌付”的前提是做好對投資者的教育和風險提示。“目前來説,打破‘剛性兌付’還很困難。”張虎成表示,由於當前大部分信託公司還依託于銀行,客戶絕大部分來源於銀行的推薦,風險提示工作的開展渠道並不暢通,也為打破“剛性兌付”規則帶來一定的阻礙。未來“剛性兌付”規則將存在多久尚且難以預知。

  應加強房地産信託風險管控

  當前,中誠信託爆出兩單兌付違約風波,應驗了此前市場對礦産類信託産品的擔憂。而更多的數據指向另一個可能的風險區——房地産類信託産品。

  根據用益信託工作室的統計數據,從2012年開始,房地産信託到期規模迅速增加,進入兌付密集期。截止到今年第二季度,房地産信託餘額為12616億元,與前幾個季度相比,餘額仍繼續穩步增長,且再度創出歷史新高。

  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集合資金房地産信託預計到期總規模為3282.95億元,其中2014年3季度為455.63億元、4季度為530.40億元,2014年4季度將是該年度房地産信託的兌付高峰期。

  業內人士表示,房地産信託的高收益低風險,建立在房地産市場的高速成長時代。當前,由於國家對房地産行業嚴格調控,使得房地産公司的融資需求很難得到滿足,而信託便成為了最佳選擇。由於此前房地産業擁有豐厚的利潤,因此大部分信託公司也願意將資金投向房地産。不過,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房地産行業在上半年走勢也大不如前,這一邏輯能否繼續支援信託産品的高收益、低風險,還要畫個問號。

  除了房地産信託,近期新興的“類房地産信託”的迅猛發展也成為很多研究者的關注重點。日前,繼萬家基金子公司萬家共贏出現産品兌付風險外,金元惠理子公司金元百利、華宸未來子公司華宸未來資産以及財通基金子公司財通資産等紛紛爆出風險問題。

  據業內人士透露,上年度,基金公司子公司規模迅猛擴張,到今年1季度,基金子公司的整體規模大概有一萬億元。而就基金子公司的業務體系來看,除了通道業務外,做得最多的就是類房地産信託。和信託不同的是,基金公司子公司沒有“剛性兌付”的法律要求,很難預料一旦出現集體兌付會出現什麼狀況。未來,更多的風險或潛藏于當前缺乏規則管控的“類房地産信託”産品當中。

  小貼士

  如何選準信託産品?

  ●首先選擇信託公司。

  ●風險與收益的權衡。

  ●一定要貨比三家。

  ●信託計劃資金所運用項目的可行性。

  ●還款來源是否真實可靠。

  ●信託計劃的風險在哪及風險防範措施是否到位。

  ●仔細閱讀信託文件。

  ●要考慮宏觀經濟、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運作週期。

  ●投資者、信託公司、資金實際使用者三者之間存在著利益上的衝突。

  ●資金超過500萬元,不建議集中投向一個信託計劃,而應適當分散。

  北京優選財富資産管理公司董事長張虎成:

  “剛性兌付”規則三年內不會打破

  -解讀

  一方面是市場對於信託産品的猛烈需求支援著其近年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信託行業屢屢爆出的兌付危機也為其發展前景投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信託兌付風險正逐漸顯露。

  對此,北京優選財富資産管理公司董事長張虎成向記者表示,儘管打破“剛性兌付”是大勢所趨,但三年之內仍將存在。與其擔心信託行業面臨的風險,當下更需要關注的,或許是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産品”所帶來的風險。

  應對風險手段還有許多

  “從2007年至今,信託業發展得太快了,就好像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但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有一些病症顯現出來,這也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現象。”張虎成表示,當前信託規模已經超過12萬億,加上宏觀經濟不斷下滑、資産管理領域競爭激烈、監管層對金融機構規範的要求從嚴,這都會導致信託行業出現增速放緩、風險頻現的現狀。

  至於剛性兌付,張虎成表示,根據銀監會此前發出的“99號文”中的態度,今後打破剛性兌付只是時間的問題。不過,他也表示,打破剛性兌付的前提是做好對投資者的教育和風險提示。“目前來説,打破剛性兌付還很困難。”張虎成表示,由於超過60%比例的信託資金募集是依賴於銀行,風險提示工作的開展渠道並不暢通,也為打破剛性兌付帶來一定的阻礙。未來“剛性兌付”將存在多久尚且難以預知,但在可以預見的三年內還不會打破,張虎成表示,“因為這關乎維護社會秩序和整個金融體系穩定的需求,監管層和金融機構出於對社會、市場影響的擔心,會逐漸從投資者教育的角度切入,逐步進行。而從信託公司的角度來講,應對兌付危機的手段仍綽綽有餘,目前信託公司在處置兌付危機時,很少有動用風險準備金的,更不用説註冊資本金了。”張虎成表示,未來信託行業最大風險是流動性的風險,除非宏觀經濟增速進一步大幅下滑,在可以預見的三年內還不會打破剛性兌付。

  警惕“類信託産品”風險

  儘管媒體對於房地産信託違約風險的預警由來已久,但張虎成認為,在中國的信託領域,房地産信託兌付危機暫時不會發生,需要擔心的,反而是“類房地産信託”産品的風險。

  張虎成表示,房地産在中國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行業,不但牽涉上下游50多個産業,也包括各類金融機構。儘管上半年房地産市場較為低迷,但最近各個城市都在解禁限購,採取積極刺激措施,因此短期之內,房地産類信託産品反而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的違約風險。

  而另一方面看,政府對房地産信託的監管較為嚴格;但主要的風險暗存在於兩個方面:一是一些信託公司迫於監管要求和凈資本的考核要求,會把一些房地産項目偽裝成工商類的項目,二是而近年來興起的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産品業務帶來的風險。

  張虎成透露,由於監管層對房地産信託監管力度較大,有少部分信託産品為繞開監管,以工商類企業的名義融資,但資金最終去向卻是房地産類項目,優選財富投研中心研究數據顯示,每個月都有一兩隻有這種“嫌疑”的項目,預計總規模差不多在一百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近期,基金子公司項目風險頻發。據張虎成介紹,基金子公司的形成有著獨特的政策背景。據了解,2012年,由於證券市場持續低迷,監管層擔心過度的監管會對券商和基金公司未來的發展造成制約,因此通過證監會高層領導的調研之後決定放寬基金公司的投資範圍,成立基金子公司。

  “這些子公司的人員和業務大部分是從信託公司挖過來,業內也把基金公司發行的資管産品稱之為‘類信託産品’,其産品結構設計和信託産品高度相似。”張虎成表示,但由於成立時間較短,很多業務細則尚未明確,很多基金子公司也抱著“先把規模做起來再説”的心態,所以信託公司出於風險考慮難以涉足的業務,基金子公司都可以涉足。

  據了解,從2012年年底至今,基金子公司已經達到67家、資管規模突破1.6萬億元,和信託公司一樣,大部分基金子公司發行的資管産品都是投向房地産、地方融資平臺等産能過剩行業。

  張虎成提醒,這類“類信託産品”對市場來説,未來的風險隱患更多。由於很多基金子公司發行的房地産項目資質較差,只能給投資人更高的預期收益率來募集資金,一旦項目出現危機,這些註冊資本一般在5000萬元左右的基金子公司明顯不具備剛性兌付的能力,而近幾年A股市場的持續下跌,其母公司基金公司盈利狀況也很慘澹,沒有剛性兌付的能力,更沒有剛性兌付的意願。

  “最近爆發的萬家基金子公司8億元的風險危機,背後牽連的就是一個房地産項目。”張虎成表示,明年年中,基金子公司的産品將迎來一個集中兌付期,2015年的下半年,或將成為“類信託”産品的一個可以預見的難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