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理財公司灰色生態鏈大起底

  • 發佈時間:2015-12-16 10:32:32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編者按:作為“離錢最近”的機構之一,第三方投資理財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爭議與風險。

  今年初以來,理財公司數量及融資規模空前攀升,而兌付危機、倒閉、卷款跑路等現象也隨之襲來。記者走訪多地調查,深入第三方理財公司,採訪多名業內人士,揭開了第三方理財操作模式玄機——從披露文件弄虛作假,到“自融自投自擔保”,儼然已形成一個灰色生態鏈。

  自融自投自擔保屬非法集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金融機構有具體部門監管,理財公司因定位為“金融服務機構”的特殊性,除註冊門檻之外,幾乎處於監管真空狀態。不過,慶倖的是,“自融自投自擔保”“涉嫌非法集資”“逾期無法兌付”等問題已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12月13日,武漢市金融工作局局長方潔接據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聯合多部門,探索出一條對這類第三方理財公司進行執業資質、風險防控、企業運作的管理手段和模式。

  記者調查發現,似乎就在一夜間,第三方理財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一二線大都市的大街小巷中。然而,伴隨而來的是,兌付危機、卷款跑路、倒閉……

  無獨有偶,12月7日,上海理財公司朋爾資産投資有限公司被曝無法兌付本金,涉及金額超過1億元。而在兩天后,安徽旭盛投資理財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存款,涉案金額逾300萬元。

  記者發現,經過近5年的快速發展,第三方理財公司除經受“同業搶客戶”的競爭、回報難達預期等風險外,更是陷入一種隱蔽灰色的生態鏈中。

  “同一夥人分成三方,一方創辦理財公司,一方去創設項目,另外一方成立擔保公司,在投資人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融自投自擔保’的模式將資金捲入自己口袋。”12月8日,一位理財公司負責人據記者透露,國內出現跑路情況的理財公司多是這種灰色交易模式,其背後運作團隊較大可能牽涉隱蔽利益關聯。

  12月11日,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據記者採訪時表示,“理財公司不能向客戶承諾收益,也不能為産品進行擔保,因為第三方仲介沒有這種能力。”而更多觀點顯示,第三方理財向投資者承諾高收益、穩定回報的普遍經營模式本身就面臨著投資悖論。

  千米街面擠進14門店為攬生意宣稱高收益

  “估計在中心城市各種類型的理財機構就有上千家。”華中地區一家理財公司負責人告據記者,近5年來,各類理財機構紛紛成立,迎來發展的高峰期。

  記者來到華中地區某城市的一條約1000米的街面。該街道兩側分佈著不同理財公司的門店14家,幾乎一家挨著一家,還不包括布點在該範圍內寫字樓和街巷深處的理財機構。

  這些理財公司多以“××財富”、“××金融”、“××投資”命名,其門口或懸挂張貼著年化收益率和産品介紹的大幅廣告宣傳單,或打出“安全、保本、低風險”等口號。

  記者走進一家自稱註冊地在上海的理財公司門店,其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線下和線上各類理財産品,並強調公司主要股東為某國際知名數據集團和香港某家上市公司。

  根據本金和投資期限不同記者發現,其投資預計年化收益(投資一年所獲的收益與本金的比率)最低為6.3%,最高達14%,産品名稱多為“××1號”、“××2號”等。另外,該公司還提供線下貸款,貸款額度在1萬元至60萬元不等。

  不過,該理財公司門店年化收益相比于附近其他理財公司並不算高,據統計,這14家門店預計最高年化收益高達16.8%,投資期限為2年,投資金額為5萬元以上。

  “銀行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不超過6%,那些沒有創業和購房打算又有閒錢的市民,就願意找一個收益更高的出口去理財。”12月9日,武昌一大型理財公司相關負責人告據記者。

  上述華中地區理財公司負責人此前從事房地産行業,于2014年成立了理財公司,目前開設有兩家門店,其融資金額近億元。“銀行放貸縮緊,企業融資需求多,市場前景比較樂觀,去掉很多中間環節後,項目方和借款方的回報能到30%左右。除去運營成本開銷、返給客戶的12%~13%利息,大一點的理財公司凈利潤估計能達到12%~13%。”該老總介紹自己進入理財行業的原因。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第三方理財公司數目早已超過萬家,為獨立於銀行、保險、證券和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之外的仲介理財顧問機構。

  業內人士介紹,早期的理財公司最常見的模式,是通過介紹客戶到保險、信託、基金公司購買産品,獲得一定分銷費用。如今,理財公司逐漸開始進行産業鏈拓展,形成涉及信託、公募、私募、PE/VC、保險、借貸、P2P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機構。

  項目、基金均可造假灰色交易模式曝光

  拓展産業鏈是眾多行業發展的可行思路,但對第三方理財機構來説,卻意味著風險的成倍擴大以及更多造假現象滋生的可能。

  記者在以投資者身份探訪時,一家理財公司投資總監劉宇(化名)向記者推薦了其主打産品“××1號資産管理計劃”。

  據介紹,主推産品投資的主要標的為一家新三板排隊上市企業,投資者可選擇固定收益、固定+浮動收益、純浮動收益三類方式進行投資,“前兩類公司兜底保證本金和固定收益的部分,後一種則是完全根據回報進行分配,年預計收益不低於25%。”

  不過,劉宇表示,該資産計劃募集資金為1億元,並不完全投向上述準上市企業,“公司是GP(普通合夥人),投資者為LP(有限合夥),一起成立有限合夥人公司,將這1億投向優質産業和項目。”

  12月9日,東北地區一位理財公司老總王寧(化名)向記者透露,這是目前理財公司中較火的股權類私募基金模式,但在項目募資、啟動、結束整個流程中,客戶其實只是參與到出資和回收收益,不涉及運作,以該項目為噱頭打造的産品到底賣出多少,有多少人投,最終有沒有投向該項目,投資人根本不知道。

  “運作過程中項目的披露文件即使透明,也有可能不真實。”王寧介紹,“根據背後老闆的需求,這筆錢實際是可以自己用,可以自己去投資、放高利貸甚至是炒股。即使理財公司真的投資了該項目,但也有可能1000萬就足夠了,公司卻非要募集5000萬。”

  而在行業內,另一類更極端的情況是,理財公司有關該項目、基金的所有文件均可以造假。“理財公司註冊並不難,是仲介服務性質,拿産品做個殼子,捏造一個虛假的項目標的或虛假基金牌照,再設立投資規則,到時候付給投資人利息就可以了。”王寧表示,“造假很容易,包裝成産品就能取得投資者信任。”

  華中地區另一家理財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出現問題的理財公司,其背後運作團隊較大可能牽涉隱蔽利益關聯。

  “同一夥人分成三方,一方創辦理財公司,一方去創設項目,另外一方成立擔保公司,在投資人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融自投自擔保’的模式將資金捲入自己口袋。”該負責人稱,國內出現跑路情況的理財公司多是這種灰色交易模式。

  今年8月,在湖北十堰等地發生的一起理財公司非法吸收存款案件顯示,其公司實際控制人魏家兵,在多地設立投資理財、電纜、礦山、農業等各類公司15家,其理財公司的資金擔保方註冊法人,即為魏家兵的女兒魏蓉,而且該擔保公司登記的註冊地址處根本就沒有這家公司。

  對於選擇以銀行進行託管或國有擔保公司進行擔保的理財公司,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只有出現兌付問題或跑路後,才會有人去查公司銀行賬戶,國有擔保公司才會承擔連帶責任,此時已為時已晚。”新錢填舊坑高回報承諾反成“催命符”

  即使是正規運作的理財公司,也正在被自身行業內向投資者承諾高收益、穩定回報的普遍經營模式所“拖累”。

  上述從房地産行業轉入第三方理財行業的企業老總發現,行業市場空間雖不小,但企業一開門就面臨著付給投資人回報收益的壓力。

  記者採訪過程中,多位投資人表示,自己把錢投到理財公司的原因就是看中公司回報率高而且兌付穩定。

  “客戶要高收益還不允許理財公司出現風險,一旦有些風吹草動,就恐慌性地去擠兌本金。”上述華中地區理財公司負責人告據記者,隨著年底理財公司“跑路”、“兌付困難”的出現,其公司客戶提前兌付的比率達到3%~ 4%。

  事實上,國內理財公司正陷入“客戶不承擔風險”的經營怪圈。

  據記者調查的多家理財公司中,投資顧問多是強調其風險小、回報穩定、收益高,從公司背景、過往資歷、項目前景、回報利率等多方面,力證其平臺機構的穩定性高、風險低、100%保本。

  一位業內人士告據記者,在遭遇投資標的虧損或者收益分配未到賬的情況下,理財公司會選擇啟動儲備金來保證客戶的收益權,而不是告訴客戶其所投的項目出現問題。

  這种經營邏輯下,一旦投資項目多次虧損或者款項出現長期拖延後,理財公司被動陷入“吸收新錢填舊坑”的危險局面,資金缺口越來越大,最後只能“崩盤”收尾。“在還能正常開門營業的情況下,即使出現缺口,理財公司還抱有‘下次項目能賺到錢’的僥倖心理,繼續拉新的客戶‘入局’。”

  “理財公司不能向客戶承諾收益,不能為産品進行擔保,因為第三方仲介沒有這種能力。”12月11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對記者表示,國內投資者不能理解第三方理財機構無法保證剛性兌付,也沒有風險自擔意識。

  上述東北地區理財公司老總表示,“同業競爭比較激烈,給到業務員的返點達2%,行業布點速度加快,經營是否盈利成為大的風險因素之一。”

  □相關連結

  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大大集團被查

  e租寶事件還沒結束,眼下,另一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大大集團也被警方調查。據悉,大大集團是上海申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

  知情人士爆料稱,大大集團遇到資金兌付方面的困難,甚至不能按時發放工資,希望通過逼迫全體員工購買公司內部産品來度過危機,引來內部強烈不滿。有一些員工因為不買公司産品而被離職。

  有內部消息稱,目前已有一大批人員離職,集團已決定停止招聘,不再分流。據大大集團官網稱,其線上産品“大大寶”累計投資接近1.9億元。而其線下融資規模目前並無詳細數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