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這麼火 有人在囤樓
- 發佈時間:2015-06-01 08:31:32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5·28”的股市大震蕩似乎並沒有給牛市降溫,大多數的股民仍然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只需小幅的回調就讓股民們感覺前景仍是一片大好。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購房者稱“樓市抄底的好時候到了”。近期,不少從股市中獲利的股民開始轉投樓市的新聞不脛而走,在股市大牛時,囤樓是件好事嗎?樓市和股市真的是難分彼此的患難兄弟嗎?
房價風向標
幾天前,深圳售樓開盤排隊搶購的新聞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自今年“3·30”樓市新政推出之後,深圳一手房成交量曾一度不升反降。但到了5月,情況出現了反轉。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全市商品房住宅成交4483套,5月還未結束,已較4月增長10.1%。
而在國家統計局發佈的4月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房價。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均屬於全國漲幅第一,分別為0.7%和1.8%。
此外,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5月27日發佈的《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稱,“房價收入”比第一的並不是北京,而是深圳。
“房價收入比”是指“房屋總價”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房價收入比指標主要用於衡量房價是否處於居民收入能夠支撐的合理水準,直接反映出房價水準與廣大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超過6就可視為泡沫區。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易居研究院認為我國房價收入比保持在6~7屬合理區間。
中原集團研究總監劉淵認為,在這一輪樓市回暖過程中,深圳樓市領先其他各地的原因有三:樓市規模、産業結構和人口結構。
中國人愛買房有文化因素
事實上,北上廣的樓市熱度雖然不及深圳,但是回暖的資訊也不絕於耳。據媒體報道,德佑鏈家上海陸家嘴區域世茂A組高級經理萬佳榮就透露,從5月起,門店接待的客戶中約有七成是將股市中的資金抽出轉投樓市的,他們認為後期股市風險相對較高,而投向樓市是獲利了結、落袋為安後的一個不錯選擇。
“這部分購房者一般從事金融相關行業,入市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現在開始果斷撤出”。據萬佳榮描述,這些購房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40歲~50歲左右的機構高管,另一類則是“80後”財富新貴,多數為去年上半年前即已投入股市,手中普遍會重倉持有2隻~3隻停牌股,復牌後均有300%~500%的漲幅,盈利豐厚。
更勁爆的案例出現在北京。有業內人士爆料,5月26日,一位投資客在北京順義一樓盤一次訂購30套房産,總貨值超過6000萬元。據記者了解,這名張姓投資客從事金融投資業務,在這波牛市中獲利豐厚,此次在北京順義的ID CITY艾迪城項目一次性訂購了含商務公寓、商鋪在內的30套房産,而這只是他計劃用於房産投資的部分股市獲利資金而已。
中國人愛買房,或許有文化上的因素,但這主要影響了首套房,而推動房價上漲的主因是投資需求。所謂的剛性需求其實對價格很敏感。投資需求的購買力更強,對房價的推動力更大。當房價只漲不跌、漲幅較大和上漲空間較大的預期被打破以後,房地産在居民資産中的配置比例將長期下降,而股票的配置比例將持續上升。2013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顯示,在中國家庭總資産構成中住房資産佔比達61.5%。
股市和樓市的博弈
有開發商用 “樓市是股市的收割機”來比喻這一現象。不過,歷史又證明,樓市和股市之間既非正相關也非負相關。
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A股連續上漲,並創造了至今高不可攀的上證指數6124點。而2006年至2007年,也是住房成交量和房價快速增長的時期。2008年,股市連創新低,一年內居然有12次跌幅超過5%,而當年的樓市也是自房地産市場化以來第一次進行像樣的調整。此後的2009年樓市量價齊升,股市一蹶不振。2011年,股市、樓市都很脆弱。等到2012年樓市再發威時,股市仍是一蹶不振。
事實的確如此,即便是在其他國家,也不存在股市和樓市較為明顯的此漲彼跌的“翹翹板效應”。相反,一般情況下,二者會同漲同跌。美國2003年開始經濟復蘇,股市和樓市雙雙上漲。2006年,美國樓市比股市早一年見頂。金融危機爆發後,股市和樓市又一同大跌。金融危機後,在零利率等積極因素的推動之下,兩者又聯袂回升,股市更創出歷史新高。在東南亞地區,以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界,以泰國為首的東南亞國家股市和樓市先一起上漲,後又一起下跌。
由此看來,歷史也許只會重演,但不會重復。本次股市大漲,的確會有部分樓市資金流入,但後者並非是支撐牛市的主力。所以,即便其又轉戰樓市,但囤房的資金量絕撐不起樓市的迅速回暖。即便是對於2016年的樓市走向,誰也無法準確預測,但不可否認的是,最好的房地産投資時代已然過去。説到底,無論是買房還是買股票,風險似乎都已經開始加大。
(文/本報記者 張豐蘩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