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擔保業進入嚴冬 多家非融資性擔保公司崩盤
- 發佈時間:2014-12-10 07:40:50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進入2014年11月,伴隨著冷空氣的到來,西安市的非融資性擔保行業亦是一片蕭條。擔保公司資金鏈斷裂、擔保公司老闆頻頻跑路,眾多投資者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引發民眾焦慮、社會關注。擔保公司老闆為何會跑路?政府監管部門有哪些舉措?投資民眾持哪些看法?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業內人士及部分投資民眾,力圖還原“擔保嚴冬”下的真實世相。
兩周內5家擔保公司老闆跑路
陜西佰匯鑫投資有限公司,涉及資金1400萬多元,受影響人數70余人;陜西碩邦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涉及資金近億元,受影響人數300多人;陜西世合投資有限公司,涉及違約欠款約1.5億元,受影響人數近百人;陜西富民達擔保有限公司,涉及資金約9000萬元,受影響人數近百人。
近兩周內,連續出現“擔保公司老闆跑路”的消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震不斷,讓不少投資此行業的市民備感焦慮。一位擔保公司老闆直呼“沒法幹了”,他主動來到區公安局經偵大隊,直言公司已經出現了信任危機、兌付危機,要求到經偵大隊登記,准許公司結業,他陳述:“只要借款方的錢一到,我們一筆一筆給理財投資人連本帶息結算,但對方公司拿不出錢來,我們也沒辦法!”
他的請求被經偵大隊拒絕。經偵方面稱:在未發生群眾報案之前,公安不方便介入此類經濟糾紛。
持此類悲觀態度的擔保公司老闆不在少數。作為業內人士,某擔保公司董事長告訴本報記者,本地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準備過冬有幾種心態:一種是各方籌集資金,準備應對兌付危機;一種是打出公告逐步清退投資資金,不再繼續;還有一種心態是抱有僥倖,“政府總不會不管的”。
河南整頓“擔保大軍”出關
2011年初,咸陽人張小平給一家西安擔保公司裝修完後,好奇地問:“你們老闆實力有多強啊,怎麼裝得這麼豪華?”公司員工指著門口的寶馬車稱,“這是公司的第三輛寶馬。”張小平將10萬元投進這家公司,這家公司的月收益率1.5%。辦理手續當天,他就收到了1500元利息。
不光是裝修工、清潔工之類的人選擇擔保公司,很多擔保公司的業務員在聽完公司的業務培訓會後,也是信心滿滿,主動邀請親戚、朋友、熟人到公司“做投資理財”。一時間,街頭、公園、小區裏,處處是擔保公司“理財顧問”的身影,中國大媽們則成了他們熱烈追逐的對象。
這種“當場就能拿到理財利息”的新穎理財模式,與傳統的銀行存款等模式相比,無疑極具吸引力。先入西安的擔保公司迅速擴張,兩個月前還是業務員的,兩個月後已被派到分公司做總經理;成立一兩年的公司,順利拿到融資性擔保公司經營許可證。
這一波“擔保狂潮”在2012年達到了頂峰。做開業慶典的朱文強對此記憶猶新。“每個星期都有新公司開業,他們各自都有圈子,朋友介紹朋友,熟人介紹熟人,公司越開越多。”
事實上,西安的非融資性擔保公司也並非從一開始就亂相叢生。在2013年年底之前,很少聽説“擔保公司跑路”。這個行業有幾個津津樂道的故事:2011年,西安一擔保公司投資開挖鄂爾多斯一“明盤”煤礦,兩個月挖完順利收回投資,凈利上千萬元;一擔保公司包裝裝修某爛尾樓盤,半年內清盤盈利上千萬元……不斷瘋傳的財富神話,不僅讓越來越多的人把錢放進擔保公司,也讓更多渴望盈利的人涉入此行業。
在2011年,一個註冊資金為1000萬元的擔保公司,註冊、代驗資和轉讓手續等全部費用不過十萬餘元,到了2012年,這個價格就翻了倍。到了2012年下半年,陜西省中小企業局和陜西省工商局聯合開會,停辦非融資性擔保公司,“不允許非融資性擔保公司從事貸款、理財、資金仲介等業務”。陜西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執照停辦後,一張非融資性擔保公司執照被炒到30萬元。
不少散戶高獲利
西安的擔保公司興起後,是如何實現快速擴張和發展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擔保公司總經理講述了幾種途徑。一是靠豪華裝修、豪車提升門面。近幾年開業的擔保公司,在裝修上都舍得花錢,豪華裝修現象普遍,擔保公司門口有幾輛豪車司空見慣;二是高利息兌現,“2分的利息,10萬一個月就是2000,當場拿到利息,這對老百姓很有吸引力”;三是靠高額提成激勵員工,一個口才好又努力的擔保公司的客戶經理,月收入過萬很容易;四是公關舍得花錢。
擔保公司老闆經常抱怨,在這個快速發展又浮躁無比的行業,很難有在公司任職滿一年以上的業務員,只要稍有經驗,就會有公司“挖人”,直接從業務員變成“經理”。有些擔保公司要求業務員“熟記客戶生日、家庭成員”,經常組織外地旅遊、發獎品等形式來搞好客戶關係。
“年化收益在18%~22%,這個數字累積起來非常可觀。”西安市雁塔區一投資人坦言,他把數百萬元分別投到不同的擔保公司,這幾年間,他收到了上百萬的“利息”。同時,這些投資人在比較擔保公司時也摸索出了經驗,“投剛開業的沒問題,半年後撤資再找一家新公司,半年內哪家新公司都不會出事。”
投資人聚在一起,會比較哪家擔保公司的禮品好,有的送米麵油,有的送鮮肉,還有的送電飯煲、電磁爐、電動車。擔保公司在變著花樣刺激投資人拿出錢來。
擔保公司的“投資金額”數額、來源一般都非常清晰,但把錢投向哪兒了,往往卻去向不明。在遍地開花的擔保行業,因入行門檻低、監管失控,一些擔保公司開始背離最初定下的“不摸錢”、“透明操作”等規則,虛擬借款合同,將資金導出後,資金的去向就只有老闆才知道。
在11月21日被曝“老闆失聯”的陜西瑞銀盛工程履約擔保有限公司,就被查出借款合同係偽造,根據市民提供的借款合同,市民是和“西安老城根文化産業投資有限公司”簽的借款合同,瑞銀盛在合同中作為“保證人”身份出現。 但西安老城根文化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出面否認有借款,此借款合同係偽造。
“如果擔保公司是非法集資,那麼市民到這理財的收入,算不算非法所得?”一擔保公司負責人説,市民對擔保公司的恐慌心理,導致了不理智的擠兌。而西安市目前出現兌付危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大量的資金進入了房地産行業,而今年持續低迷的房價,讓很多西安的開發商步履維艱,還不起賬。還有一些老闆跑路,確實是因為把錢揮霍了,窟窿越來越大,不得不跑。
兩個不同的圈子
早在2012年,西安市金融辦就注意到了“擔保公司集資”這一新趨勢。當年11月,筆者參與了“西安市打擊非法集資領導工作小組”召開的聯席會議會上,一位財政局領導坦言,市民參與擔保公司理財,是因為利息高、收益快,收益比起銀行利息,“不知道好多少倍”。這也是防範非法集資工作的主要難點。
2012年西安市政府曾接到西安警方提供的情況彙報預警提示:有大量河南的投資擔保公司進入到西安,這些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打著“擔保”的旗號,以高息為誘餌,從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資。當時政府部門要求對這些非法融資機構進行清理整頓,其間非融資性投資擔保公司一律停止註冊登記。
陜西省融資性擔保協會秘書長賀治和表示,2010年之前,國家對融資性擔保(投資)公司和非融資性擔保(投資)公司並沒有嚴格的區分,統稱為擔保公司。
2010年,中國銀監會出臺規定,明確了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概念和業務範圍,並且明確融資性擔保公司的設立屬於前置審批,必須先有銀監會頒發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許可證,如果沒有該證件,就不得從事融資業務。從業務合作對象上來説,這些機構是與金融機構開展擔保業務,與一般的老百姓並不發生業務。
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沒有銀監會頒發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許可證,其監管處於一種游離狀態。“他們完全不是一個圈子,也幾乎不來往。”賀治和説,西安的融資性擔保公司,一般成立時間較早,從事傳統的車貸擔保、房貸擔保等等,非融資擔保公司,一般都是外地人所開,大多從事民間借貸。
擔保行業進入嚴冬
“2012年起,我們在西安的寫字樓、社區都貼了通告,提醒市民不要到擔保公司去理財”。西安市金融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凡不具有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許可證的擔保公司,均不能打著“投資”、“理財”、“擔保”、“諮詢”等旗號。
西安市金融辦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年初,西安市金融辦再次要求全市行政區域內企業名稱中包含“擔保”字樣,但未取得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許可證的公司,在今年8月10日前主動到原工商登記機關辦理企業名稱和經營範圍變更登記。
截至11月,西安市街頭的各類擔保公司紛紛更換了名稱,改成“工程履約擔保公司”或“預付款擔保公司”。
“事實上,擔保公司處在灰色地帶,處於弱勢地位,成了人人都想嘗一口的‘唐僧肉’。”一位擔保公司總經理説,每年的各種檢查,轄區內各種行政單位頻繁輪番來檢查、抽查,每次都要活動,都要出錢公關。一年下來,公關的費用都在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元。
2014年7月底,西安市民間金融街開街。這條街上聚集了幾十家小貸公司、典當行、融資性擔保公司和銀行,但並沒有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的位置。西安民間借貸服務中心負責人李建華表示,目前金融街上的企業,都是取得了“許可證”的企業。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自西安對擔保公司整頓越來越嚴之後,2013年初,不少擔保公司老闆帶領業務人員去了成都、蘭州和太原,開設新公司。從西安去成都的擔保公司,據不完全統計有30家以上。2014年下半年,以成都為代表的西部省份,陸續出現了擔保公司資金鏈斷裂。
“擔保公司不完全是騙人的,”某公司董事長葉先生告訴筆者,註冊幾百家企業裏面,有十家八家出事的,整個行業就風聲鶴唳、聲名狼藉。他預測,更多的公司會因為投資人集體要回投資款而倒閉。
“很多客戶並不理智,他們要求馬上拿到錢,不然就搬東西、扣人。”葉先生説,前些天,他公司的財務人員被人綁架、毆打,他已向警方報案。
下一步:改行還是清盤
目前,西安市數百家非融資性擔保公司都正在迎來“冬季大考”,部分老闆表示:“把資金陸續退出後,就清盤,不幹了。”這個處於灰色地帶的行業,對從業人員造成的心理壓力很大。“不出事,還是正常經營,政府睜只眼閉只眼;一齣事,就變成了非法集資,老闆就要被抓、坐牢。”記者對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採訪中,很少人願意公開自己的姓名和公司。
事實上,陜西當地政府也在嘗試對民間借貸“開閘放水”。2014年7月,西安市民間金融街開街。目前有50多家企業進入西安市民間金融街。西安民間借貸服務中心負責人李建華説,目前預約理財金額超過2億元,最大的單筆理財金額是一千萬元。在中心仲介的成交金額超過了一億元。
“説到底,老百姓還是圖了高利息。”陜西金開貸總經理時晨説,早日實現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國企把利息調高,有了競爭優勢,那麼擔保公司自然就沒有了市場。”
“接下來幹什麼?”記者對幾位擔保公司高層採訪,多數人還表示迷茫。“不知道,也許是P2P。”但有人旋即疑問,“P2P行業會不會變成下一個重災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