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第三方理財三大陷阱:別被高大上外表所迷惑

  • 發佈時間:2014-11-06 08:56:36  來源:大眾網  作者:黃蕾  責任編輯:胡愛善

  最近,家住上海的施先生拿著落款為某金融單位的紙質邀請函,來到浦西鬧市區一家酒店,參加一個客戶答謝暨理財推介會。

  會場設在一家酒店大堂裏,進入會場後,施先生注意到,主辦單位為某財富管理公司。在現場的宣傳材料上,邀約時落款的金融單位成了主辦方的合作單位,同列的還有其他知名的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

  從現場的桌數和每桌人數來看,該推介會總計人數不下500人,多半是在銀行或保險公司購買過各種理財産品的客戶。

  主持人表示,宣傳單上所列的各大金融機構都是公司的合作單位,近期聯手推出了一款收益高、回報快的理財産品。根據主持人的介紹,該産品的年化收益率高達12%。為了鼓勵購買,還有現場抽獎環節,獎品有毛毯、電飯煲等。

  過高的收益讓施先生不敢輕信,但現場購買的熱情十分高漲。在他中途離場時,投影儀上顯示的購買總額已經突破千萬元。

  面對此類理財推薦會,投資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識別其中的陷阱。

  陷阱一:産品收益高、獲利快

  幾乎所有的第三方理財公司,都會標榜自己的理財産品“高收益、獲利快”。

  這些高收益真能實現麼?拿前文提及的第三方理財産品來説,其承諾的年化投資收益率為12%。但事實上,基本很難兌現。

  一位業內人士爆料稱,這些第三方理財公司的成本支出中,首先需要支付給基層業務員3%至4%的佣金;此外,再須支付上一層組織銷售人員管理利益1%;辦公、運營支援的最低成本也需要6%。

  如果要兌現12%的年化投資收益率,這家公司僅這一産品的投資年收益就必須高於22%,才有正常運轉的可能。放眼投資市場,要找到年收益高於22%的項目並不容易。其中風險,不言而喻。

  因此,投資者在選擇時,不能被高收益衝昏頭腦,單憑一張宣傳單,或者一面之詞就貿然購買。

  陷阱二:和各大金融機構都是合作關係

  為了吸引投資者,一些第三方理財公司重金挖角銀行、基金或保險公司銷售人員。待他們離職後,利用手中的客戶關係,繼續打著銀行和保險的名義吸引客戶,舉辦産説會。並在網站、或宣傳材料上,把這些金融機構都列為合作單位,借機推銷自己的産品。

  這一做法,無疑是一種侵權和違法行為,投資者一定要通過官方渠道到相關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求證,不要被“合作單位”光環所誤導。一旦發生風險,這些“合作單位”從法律上來説,不會負有任何賠償或給付責任。

  陷阱三:不要被高大上的職場外表所迷惑

  古人云,人靠衣裝,第三方理財公司顯然深諳此道,都把職場設在寸土寸金的鬧市區。

  切勿被高大上的職場外表所迷惑。在第三方理財的監管體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投資者更要學會仔細分辨,認真核實公司的資質。

  線上金融搜索平臺融360分析師提醒,在現階段投資P2P,一定要注意甄別平臺的好壞,確保自己的本金和收益的安全。

  目前,遭遇P2P跑路或失聯的投資者在維權方面基本都處於零散狀態,少部分投資者會利用一些社交工具進行溝通和維權。

  由於缺乏對應的監管部門及法規,多數投資者對維權途徑略感迷茫。雖然參與維權的投資者不斷增多,但是目前難以組織成立一定規模的維權團隊,眾多維權方案也有待商榷。

  面對突然發生的跑路事件和維權,可能花費的時間和相關費用,投資人目前還未達成共識。由於P2P網貸投資人非常分散,彼此陌生,要組織起來並且按照共同的計劃方案集體維權,本身就是一大難題。另外,眾多且分散的投資人也給警方立案偵查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