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P2P、銀行理財 哪種投資易保收益?
- 發佈時間:2016-01-22 08:58:5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連續降息降準後的負利率時代,儘管降低了資金成本,但同時也給投資者帶來了“資産配置荒”——資金較充足卻沒有較高收益的投資品種。A股市場在去杠桿、經濟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失去掙錢效應,利率下行更是使得一度風靡的寶寶們收益迅速下降。在此情況下,如何進行資産優化配置,避免財富縮水,是無論一般家庭還是高凈值人群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黃金暴漲凸顯避險資産稀缺
2016年1月,全球資本市場並沒有因為新年的到來而給投資者以喘息之機,在本月不到15個交易日裏,國際原油價格暴跌22%,銅價下跌7%;股票方面也是全球一片綠色,與此同時,全球新興市場貨幣全線下挫。然而,在此期間,以美元計價的國際黃金價格上漲幅度接近4%,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價格漲幅超過5%。1月20日,國際黃金價格則受益於避險需求,當晚大漲20美元。
中國市場數據的下滑也進一步刺激了黃金的需求,2016年的第一週,上海黃金交易所(SGE)的黃金交割量為238.165噸,較前一週總計的40.9413翻了差不多5倍。
但就在一個月前,市場還在預計,由於基本面強勁,美國經濟數據好轉,諸多投行報告都顯示,隨著美聯儲加息效應的逐步釋放,黃金作為保值資産的作用將進一步降低,金價跌至1000美元指日可待。
不過在大的市場變革來臨之際,預期往往跟市場走勢背道而馳,美聯儲加息對全球股市和全球新興市場帶來的衝擊似乎更大,投資者選擇資産的標準已經從“保收益”變成了“保安全”。自美聯儲加息以來,國際黃金價格不降反升,美元指數也沒有繼續衝高,對美國加息的反應非常平淡。據美國鑄幣局的數據,2015年美國鷹金幣共售出80.15萬盎司,上漲53%;2016年第一天美國鷹金幣售出6萬盎司,這相當於2015年整個1月售量的75%。
持有美元對於陷入資産荒的全球投資者來説,可能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但持有美元現金對於美國等零儲蓄市場來説,並不符合諸多投資者習慣,持有現金可規避一時風險,但長期看持有現金的風險反而更大。
跟股市、債券、外匯市場相比,黃金市場相對較小,在股市、債市等處於上升期時,黃金的吸引力並不是很強,但市場一旦翻轉,黃金的優勢就顯得非常明顯。目前黃金資産價值只佔到全球總資産價值的不到2%,只要有少許的資金流入,黃金價格就會出現明顯的上漲,這不僅符合國際投資者尋求安全(黃金相當於現金)的需求。
隨著美國市場股票價格的下跌,以及垃圾債市場風險的聚集,持有美元依然需要承擔美國整體信用風險,美元在此輪危機中,僅僅依靠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優勢,也將難以獨善其身,所集聚的超買風險已越來越大,黃金可能成為資産荒之下最後的堡壘。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看,在資産配置荒時期,大量資金並不具備一個良好的避險渠道,而黃金也就成為多年來的避險資産首選。在避險資産日益稀缺的同時,高品質的公司債和主權債等安全資産的需求卻將不斷增加。許多銀行和投資者面對不明朗的市場狀況和監管改革的壓力,一般會選擇避險資産。
所謂避險資産通常意義上是指,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衝擊情況下,那些表現相對穩定,能夠保護投資者的資産組合價值不受重大影響的安全資産。從全球公認的角度而言,黃金、美國國債和美元無疑是排在前三位的避險品種。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央行都擴大了其資産負債表的規模,這改變了投資者對避險資産的定義。主權債務依然吸引著尋求安全資産的投資者,但隨著全世界央行的資産負債表不斷擴張,風險從私營部門轉移至公共部門,主權債務也不再被投資者視作無風險資産。一些發達國家國債違約的可能性有所上升。
目前來看,無論是此前的“大媽搶金”,還是當前的換美元熱潮,其實都是避險需求推高的行情。金融市場多年發展,真正能夠實現避險需求的資産依然沒有更多選擇。而在美元持續承壓的情況下,留給投資者的也就只有黃金了。 肖磊(財經專欄作家)
投資P2P不要迷信收益率
1月18日,銀監會聯合工信部、央行、工商總局公開點名“MMM金融互助社區”,稱其打著“金融互助”旗號,以高額收益為誘餌,吸收廣大公眾參與投入資金或發展人員加入,具有極大風險隱患,並表示“MMM”及類似主體不具備合法資質,運作模式具有非法集資、傳銷特徵。
去年12月中旬,MMM金融互助社區由於資金鏈緊張、無法提現導致崩盤。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2月25日,MMM宣佈重啟。與此同時,MMM的升級版、號稱收益高達100%的超級MMM全球金融互助社區近日也崩盤了,但一些投資者卻是“傷疤沒好就忘了疼”,深陷MMM金融互助社區創始人謝爾蓋·馬伕羅季設下的“連環套”之中。
誠然,中國進入到負利率時代,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少見的“資産配置荒”——資金較充足卻沒有較高收益的投資品種。在此情況下,無論是低收入人群,還是高凈值人員和家庭,資産配置與理財遭遇了空前的困境,投資者們紛紛轉向了相對收益較高的類似MMM平臺以及P2P市場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大家在忙於追逐高收益之前,卻似乎忘記了,投資理財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在賺錢之前,當然是安全。無論是股票、基金等權益類投資,還是P2P、債券等固定收益類投資,都應把保住本金作為首要目標。只盯著收益看,就會失去警惕性,就容易被各種口號所迷惑,忽略了很多很嚴重的風險。
實際上,市場上存在不少成立多個公司“繞圈圈”,最後錢都給了自己的理財公司亂象。一些從事投資理財業務的“資産管理”“金額資訊服務”公司廣告出現,隨之而來的,是諸如“3個月利率8%,最高能到16%,而且隨時可取”之類的誘惑。這種形式就是常説的自融,這樣有可能填上一個窟窿挖一個窟窿,容易出現資金斷裂。
長期獲取超額收益是不可持續的。遇上超高的收益,很多投資人會蜂擁而上,但這可能只是假像。高收益的背後,也許是有人在編造美麗的謊言故事,又或是“龐氏騙局”,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故事編不下去,就是大廈轟塌之時。
所以,在股市開年以來持續下行的當下,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産品甄選時,更應當注重産品的風險考量而不宜盲目迷信收益率的神話。投資之前,要了解所投資對象的商業模式究竟利從何來,其收益水準、風險程度如何。如果其收益來源的合理性存疑,或者如MMM一樣根本就沒有收益來源,那説明其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早晚會出問題。P2P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投資者選擇這一投資渠道時,需要多方比較平台資金背景,不要迷信聽起來的高回報率,儘量選擇1——6個月的短期,收益率在年化15%以內的理財産品,切忌盲目跟投一些高收益的平臺。 □李勇(中興匯金投資研究部高級研究員)
銀行理財仍將保持強勁增長
春節將近,銀行理財仍是中國資産管理市場的主力。普益財富近日發佈數據顯示,2015年銀行理財的存續規模突破20萬億,同比保持25%以上的增速。隨著銀行傳統存貸業務利潤的收窄,理財等“輕資本”業務成為銀行的利潤支柱。
中國理財市場正在由萌芽走向繁榮。然而,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和産品種類的不斷豐富,銀行理財業務發展中的問題也逐步暴露。比如,銀行理財市場波動劇烈。2015年五次雙降使收益率持續走低成為銀行理財産品的標簽。上半年,A股牛氣沖天,氣勢如虹,吸引大多數投資者轉投股市,銀行理財的市場競爭力受到拷問。六月股市震蕩後,加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強勢來襲,銀行理財又不得不面對“資産荒”這一資本市場新常態。 再如,隨著理財資金規模加速增長,但由於銀行自身投資團隊成長無法匹配,委託投資成為一條重要的資産配置渠道,委外模式暗藏的風險逐步顯現。最後,多起投資者將代銷産品和銀行理財混為一談的惡性事件給銀行理財市場敲響了警鐘。
隨著市場環境的深刻變革,銀行理財已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未來將往哪個方向發展,已成為現實且急迫的問題。得益於不斷深化的市場化改革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催生了巨大的資産管理需求,形成了長期增長的資産管理市場。銀行理財市場的需求面不會發生根本變化,仍會保持需求旺盛的態勢。
從美國的經驗看,資産管理的規模一般是GDP規模的2倍左右;照此推算,中國資産管理市場的規模應當在百萬億元以上。據此我們可以判斷,中國的理財市場仍處於成長週期之中,理財需求規模的拐點遠沒有到來。這預示著,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産管理規模仍將保持強勁增長。同時,相較于國際大型銀行普遍高於30%的佔比水準,上市銀行理財産品餘額佔總資産比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但是,與銀行轉型相一致,理財拼規模的粗放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規模難以直接等同於效益。過去銀行理財是增量競爭,各家銀行或多或少都會快速增長,未來將轉變為存量博弈。隨著混業經營的拓展,各家商業銀行産品設計豐富性和資産配置及管理能力的差別將導致行業分化。小機構抱團取暖、大機構上下兼併,都將圍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優勢業務、服務對象、資産管理生態建設等方面走差異化道路。
下一階段,理財産品類型將會由現有的期次型、凈值型等資金管理産品,向投資管理、教育理財等多種理財産品及服務轉變,産品形態將會日趨多元化,並有望形成銀行主導的産品交易和流轉平臺。從機制體制看,銀行理財部門繼續沿著“準事業部-事業部-子公司”的脈絡演進。 史晨昱(工行資深研究員)